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键词: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数学素养;内在动机;正相关;负相关

  摘要


摘  要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是初中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生来说,并非具备了充足的数学知识就是一位好学生,还需要具有数学问题提出的能力,因为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数学良好的学生的重要特征。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数学素养,而且也影响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质量,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提高了对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要求,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况。由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这一概念很抽象、其内涵又很广泛,加之其发展机制又不是十分明确,致使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切实可行的发展办法。本研究以“运用数学课程,借助数学教学来提高学生内在兴趣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促进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为核心问题,对于学生内在动机激励的探究,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探讨了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尝试构架出促进其发展的策略,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的初步结论:

其一,关于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师研究

就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给出两种判断标准,即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发现:教师在评判学生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问题的思考价值,他们多数认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最主要的是能促进其思维发展。根据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的表现行为,教师倾向于将学生问题提出分为:主动提出问题、被动提出问题和不提出问题三种。

其二,关于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行为的类型与发展特点的研究

运用聚类分析,参照教师对学生问题提出行为的分类,将被试聚合成3类:高度参与型,中度参与型,低度参与型。利用交叉表分析,得出了问题提出类型的发展规律是: 高度参与型问题提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低度参与型的问题提出所占的比例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其三,关于发展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为了了解性别、年级对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分别对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进行测试,在性别及年级两个因素上的差异进行复方差分析,绘制出三个年级阶段的初中生在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中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得出对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的是年级这个因素。

其四,关于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的。

1、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数学问题提出的因素

学生认为阻碍他们提出问题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个性因素。胆小、害羞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敢表现自我。态度、兴趣和动机是第二大原因,即学生之所以提不出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因而他们参与课堂的动力也不强,再者,学生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大部分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这些因素致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产生消极的情绪及挫败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教师认为学生提不出数学问题的原因

教师认为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总体上分为两个方面: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个性、能力、思维、数学兴趣及知识背景等因素;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如教师因课程紧张未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启发诱导不力,现行的考试制度没有设置提问等,不难看出:教师认为学生提不出数学问题的原因有更多的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提出了从信念这一新视角来研究问题提出。通过研究发现学生自身的内在兴趣与问题提出的好处正相关,与问题提出的代价负相关,学生一旦受内在动机激励,对所学的知识就会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会主动地去发现和解决别人未发现的问题,使其充满挑战感和成就感,也就是具有内在兴趣这种数学信念的学生更乐于去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尝试提出了运用数学课程、借助数学课堂促进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策略。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由于研究条件所限,选取的研究样本无论是数量,还是选取的范围和层次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局限于小范围,微型实验也是采用个别试点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实验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关键词: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数学素养,内在动机,正相关,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