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去个性化

【答案】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此概念由费斯廷杰于1952年提出。它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①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②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卸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③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其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④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2.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3.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4.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二、简答题

5.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他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

(1)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Foa 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一是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如爱的价值,或更为具体的如拥抱与吻的价值,几乎全部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二是维度为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如忠告或社会赞许。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酬赏大于成本)与不利(酬赏小于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一付出的成本。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①绝对的比较标准: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②相对的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3)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作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支之一的公平理论便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该理论有三个假设:一是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二是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三是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平等原则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

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决人际冲突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有用的是在协商方面。

6. 简述竞争与合作的概念。

【答案】不同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与为实现自

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 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1)合作的概念

合作(cooperation )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的结果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利。人是合作的动物,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当个体或群体依靠自身的力量达不到一定目标时,就需相互配合协调,共同采取行动,从而形成合作。合作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

(2)竞争的概念

竞争(competition )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所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优胜劣汰。综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竞争都贯穿于其中,同样也贯穿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竞争是人类实践生活中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7. 社会在不同时期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是不同的。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

【答案】暴力犯罪的比率因社会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在社会动荡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高。混乱的社会秩序、动乱的社会环境易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即出现了去个性化状态,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暴力犯罪等行为増加。如在我国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盛行,许多无知的人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暴力犯罪比率大幅增加。

(2)在社会稳定的时期,暴力犯罪比率较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再加之政府对犯罪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暴力犯罪不同程度的防御与打击,从而使得暴力犯罪的比率有所降低。以我国的历史情况为例:1978年以后,面对日益增多的暴力犯罪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暴力犯罪问题。通

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人们暴力犯罪的发生,从而使得暴力犯罪増长的趋势有所缓减。

8. 你怎样理解自我概念发展与社会化的关系?

【答案】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过程也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个体的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