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2.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3.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4.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二、简答题
5. 你怎样理解侵犯的原因?怎样估价侵犯的普遍性问题?
【答案】(1)侵犯的原因
①情绪唤起水平
a. 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b. 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身体运动、性唤起等,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如暴力色情的宣传会通过增加人们的性唤起水平的途径,增加人们的侵犯性。
②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a. 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个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越难于发生。
b.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当个人的责任行为意识增强,侵犯行为的强度会明显下降。当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会明显増加。
③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a. 研究表明,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増加,这实际上证明了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同侵犯行为的关联。当一种社会同一性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性时,人们侵犯冲动的释放也会变得更容易。
b. 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増加。群体的相互摹仿和激发,直接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而且群体的极化作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
④大众媒介
暴力传播存在潜在危险,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模仿其中的情节而产生的侵犯行为。
(2)对侵犯的普遍性问题的分析
经调查发现,从1945年到1990的2340个星期中全世界只有3个星期是无战事的和平日子。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的各种侵犯事件仍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各种侵犯行为的新现象。由此可见,侵犯行为的普遍性。虽然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繁荣,财富在以级数增长的速度积累,但根据国内外侵犯行为的历史与现状,可以估价出侵犯行为可能会有
增无减,愈演愈烈。
①国外侵犯的普遍性问题。2004年,美国包括强奸、谋杀、抢劫和严重人身伤害在内的各类暴力犯罪案件达136万起,2005年共发生139万起。2006年美国全国暴力犯罪率增长了1.3%,是连续第二年呈上升势头,虽然美国的财产犯罪率下降了2.9%,但是总体犯罪情况依旧严峻。根据有关资料,美国总统每月收到的恐吓平均达100次。负责总统生命安全的美国保密局的庞大计算机里储存着6万名潜在危险分子的名单。苏联、日本等国的暴力犯罪也在持续上升。
②国内侵犯的普遍性问题。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迅猛的积极变化,但暴力犯罪却没有因此减少。在有些大城市,人们的安全感不是随城市变革上升,反而是显著下降。根据公安部做出的《2006年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通报》中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仅放火、爆炸、杀人、抢劫、抢夺五种案件全年就有100多万起,而曾有研究数据表明犯罪明数最多只占实际发生的1/3。因此,此五种案件全年至少有300多万起。最近调查显示,儿童的侵犯呈上升趋势。
纵观侵犯行为的历史与现状可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未降低侵犯行为的发生,并有可能继续增长下去。
6. 拉坦内的干预模式和摩根、帕克的“助人的代价一报偿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它们你有何评价?
【答案】(1)干预模式
拉坦内和达利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作用力理论”,并提出旁观者决定是否助人的决策过程。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如图):
①注意(notice ):旁观者个人必须“注意”到发生的事件;
②解释(interpret ):个人将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③决定(decide ):个人考虑要不要帮助困难中的他人,决定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否要采取行动;
④选择(choose ):选择助人的形式和具体做法;
⑤履行(implement ):将这种帮助付诸行动。
图 拉坦内和达利的干预模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