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716文学综合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具体如下:

(1)从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视域来看,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既不属于第一世界,又不属于第三世界。

(2)后殖民批评者绝对不愿意返回第三世界那方贫穷的故土定居,如果归返故土做短期的讲学,他们在知识结构及学术身份上所凭借的是西方,他们是受聘于宗主国的西方教授,在本土大学开设学术讲座时颇显一种傲J 漫,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第一世界的代言人。

(3)在西方学界,后殖民批评者又转换身份,摇身蜕变为来自第三世界的非主流人物,是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并且非主流得相当彻底,凭借故土的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向第一世界挑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背景及其普世主义的原则下,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就是一种充足的理由,他者给予的同情正是在这一充足理由下可以获得。

因此,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文化身份的转换相当复杂。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

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此类研究的特点即注重事实联系。形象学的实证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如果不做大量的原始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论述就会缺少基础,一旦基础发生动摇,整个论述就会站不住脚。所以形象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2)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

每一个具体文学形象的创造都必然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学研究不能使阅读简单化,一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历史或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国别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有辅助和借鉴作用。

3. 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答案】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比较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比较文学的既定格局,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这时“欧洲——西方”居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成为一种阻碍比较文学发展的陈腐论调而遭到唾弃。于是,解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人类学等学说,有了它们施展自己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批判“欧洲——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中心与边缘之间发生位移现象的规律,说明文化交流中心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这些文化理论正是比较文学发展的需要。开展这一类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学术界更新观念,排除障碍,促进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2)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针对着“欧洲——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它更接近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有利于描述当前文化演进的现实与未来走向。因而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它本身又有内在的矛盾。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绝对化,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应被否定,于是,文化相对主义也就陷于困境而失去其对于“欧洲——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依据。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吉列斯比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与局限》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交流对话为动力; 比较文学在19世纪局限于欧洲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跳出欧洲中心的传统樊篱,把跨文化研究列入正式课题,面临着多种文化和文学体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无论哪一个文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相对主义这个话题。吉列斯比的话道出了当前比较文学界热衷于文化理论探讨的原因和目的。

(3)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是比较研究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学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的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层面的话,那么,文学无疑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始终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其他种类,都是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因此,任何文学研究,只要当它企图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企图探寻其深层的意蕴和形成根源等问题时,也就是当它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超越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也就是引进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4. 译介学之交往属性具有哪三种作用? 哪三个特点?

【答案】(1)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作用

①从事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的主体间可以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以“自我”为尺度去看待“他者”,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②可以促进文学、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渐次形成。

③可以交互影响和自由流动的方式保证“薪火相传”,文脉流播,促进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持续和谐发展。

(2)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特点

①交往实践取决于交往理性;

②译介学交往实践有赖于范式建构;

③交往属性决定交往功能。

5. 艺术构思中,想象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案】艺术构思中,想象具有天马行空、无迹可寻的特征。但是,艺术构思中的想象也是有限制的。想象受三个因素的制约:想象受生活经验的制约; 想象受创作意图的制约; 想象受传统成规的制约。

(1)想象受生活经验的制约

文学的想象虽然自由,但是还必须服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即想象和虚构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世界,让人能从艺术的虚构中看到生活的真实,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因此,艺术构思的想象应是基于人生体验的想象。

(2)想象受创作意图的制约

艺术构思的想象还要受制于创作的意图或目的,想象和虚构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艺术创造。想象要有利于形象和意象的创造,要能够深化和拓展主题,想象对于文学创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3)想象受传统成规的制约

艺术构思还要受文化传统和艺术成规的制约。从现象上看,想象活动仅仅依赖于创作主体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其他因素并无关系。实际上,任何个人创作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成规中进行的,所以无论作家自觉与否,他的想象都要受制于传统和成规的影响。它们以民族心理、文化原型、思维模式、意象类型、修辞方式、话语操作、结构形式等形态,儿乎无所不在地隐含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的想象形成程度不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