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2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学从哪些学科吸取了理论营养?

【答案】(1)译介学从“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吸收营养,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2)从语言学分支学科,如语用学、批评语篇分析及计算机语料库等,引入语言学思想和分析工具。

(3)文学理论及文化研究借助后殖民理论及全球化概念,进一步拓宽了译介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

2. 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答案】钱钟书知识结构上博通中外,又在欧洲受过多年的教育与训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钱钟书就出版了《谈艺录》

昔人谈艺之作甚多,历代诗话、词话,甚至野史笔记中所在多有。明人徐祯卿即以所著《谈艺录》名世。但钱钟书的这本书与昔人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昔人谈艺往往从印象出发,就诗说诗,即便能举一反二,也很难超脱时代的局限。因此多为赏析之作。

钱钟书的这本书虽也自称“赏析之作”,但因其所考所论,能“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因此自成一格。况钱钟书博极群书,学贯中西,凡所采用,均中西学界方家之作,因此所论问题,虽多不大,却能做到微言大义,于广博中见出精深,中西文学实例相互参校,相互阐发。《谈艺录》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

(2)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钱钟书巨著《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史的一座丰碑

它继续采用《谈艺录》那种典雅的文言诗话形式,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中国古代10部重要典籍,引用了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3)《七缀集》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

钱钟书在80年代出版的《七缀集》,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与此同时,一批比较研究中外文学、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也出现了,并引起了学界的瞩目。

(4)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由季羡林任会长,李赋宁任副会长,钱钟书杠顾问,决定出版不定期的《通讯》,并编辑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从书》。

3.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案】(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

①专指《诗经》研究;

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a.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 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4.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言”问题?

【答案】(1)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

“跨语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现象进行汇通性研究,如把英语文学与汉语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关系中,我们对“跨语言”的理解应该有一个例外的解释。

(2)海外华文文学的内涵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栖居海外的华裔在异域民族语境与异质文化景观下操用汉语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从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时,没有把汉语书写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直接与另外一种语言书写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3)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完成过程

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华裔在创作意识上挟带汉语跨越了中国大陆本土之外,在异域民族、异域文化与异域国界语境下的创作,并且这种创作自觉而不自觉地融汇、整合了异域民族、异域文化、异域国界及异域其他学科的种种风情与人文,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是华裔持用汉语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条件下完成的。

二、论述题

5. 试比较《圣经·旧约》中扫罗王与大卫王的形象。

【答案】《圣经·旧约》中扫罗王与大卫王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

的表现为个性差异。

(1)扫罗王与大卫王形象的相同点

①扫罗王与大卫王都是以色列的伟大的王

扫罗王是第一位以色列王,在位四十年,他的主要功绩是同一民族的各个派别,促进了以色列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大卫王是取代扫罗王的第二任以色列王,他励精图治,扩张了以色列的国土,使以色列成为一个强国。

②扫罗王与大卫王都具备俊美的外表和优秀的品格

扫罗王与大卫王外形都高大俊美,拥有超出凡人的能力和智慧和优秀的品格,具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同时受到神的眷顾,被赋予特别的能力,是神的意志在人间的代表。

③扫罗王与大卫王的人生结局都很悲惨

扫罗王在以色列全军覆没,三个儿子遭杀身之祸后自杀身亡; 大卫受到神的惩罚,在血雨腥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扫罗王与大卫王形象的不同点

①人格魅力的不同

扫罗王早期拥有谦虚、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等优秀品质。但后来慑于大卫的威望以及对王位的眷恋,变得多疑嫉妒,不宽容,情绪很不稳定,甚至做出疯狂的举动。对大卫的暗杀以及八十五位无辜的祭司被杀等一系列事件使他难以继续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大卫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扫罗嫉妒他的才能、屡次想置他于死地时,他并没有报复,就是耶和华给他机会,将扫罗送到手底下他也不会去害他。他认为,扫罗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在他看来,杀死耶和华的受膏者是有罪的,并且起誓说:“他或被耶和华击打,或是死期到了,或是出战阵亡,我在耶和华面前万不敢伸手伤害耶和华的受膏者。”他也不容许跟随他的人伤害扫罗。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险波折后,大卫勇敢、机智、宽容、忍耐的人格魅力越来越凸现出来。

②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扫罗做为以色列第一任国王,却未尊重前人撒母耳。他以为只要百姓拥戴他就好,凡事讨好百姓,却忘了一切其实出乎上帝。君王的权力也来自上帝,君王所作所为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撒母耳做先知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从上帝来的命令。扫罗忽略这一点,导致王权之丧失。他疏忽了即使是国王,也必须顺从上帝。他生平做了很多违背神的意志的事情。他的不顺从,以致於失去上帝的同在,因而招来许多的困扰。

大卫对耶和华非常地服从。这在《圣经》里,也是所有王能领导民众、使本民族得以壮大的一个共同原因,井且一切神迹的出现都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作为土,大卫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冷静和理智,在得知儿子押沙龙死的讯息,他不禁悲痛欲绝,在约押的劝说下,便很快恢复过来,坐在城门口,和众民一起; 作为人,大卫是有情有义的,在得到扫罗的儿子约拿单的帮助后和约拿单结盟,并且答应了约拿单的要求:“你要照耶和华的慈爱恩待我。不但我活着的时候免我死亡,就是我死后,耶和华在地上剪除你仇敌的时候,你也永不可向我家绝了恩惠。”大卫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