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6文学综合之比较文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1)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也必然地按一定的规律演进。

(2)文学现象之间的历史类型学的类似特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心理内容中,表现在主题和情节中,艺术形象和情境中,体裁结构和艺术风格的特点中。

2.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

【答案】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

(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

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 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一一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2)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服务于一般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目的

这类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史前时期己经大量存在。比较文学更重视的是多边文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隐藏在种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

(3)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视域具有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即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

(4)比较视域不把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硬性类比

比较视域还要审视这种研究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这种研究是否揭示了某种文学关系。两个民族以上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既关注这种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关注隐藏在这种多样性背后的深层结构,即他们的共通性。

(5)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打破文学的界限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目标,人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文本,研究一定时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或总体状况。

3.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4.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对话中,从别人的文化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东西,也可以在与别种文化的对比中,进一步发现自身文学的丰富性,在相互阐发中,人们还可以暂时改变自己的文化角色,更加真切地体会异域文学的真谛。

②对话这个逻辑基点,不但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既有特色得以彰显,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进一步凸现,而且在面对当代语境中的现实问题时,对话也为比较文学自身提供新的生长点,为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5.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

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6. 论述建构对话诗学的具体内涵。

【答案】建构对话诗学即建立一种“问与答的诊释学”,其方法沦的基本性质就是对话。

(1)在诠释学中不存在主客对峙的关系,诊释者与文本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存在论关系,问答双方均为生命整体,故不可以分析、切割的方式去“认识”对方,而是要以同情的态度去体认,这是一种生存的经验,而不是把对方仅仅视为对象的“认知”活动。

(2)诠释学具有谈话的性质,这是一种“我”(诠释者)“你”(文本)关系,谈话的双力一或多方持有平等发言权,其结构形式即“问与答”。

(3)问题本身具有某种意义,而意义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提问本身规定了回答的内容一一规定了意义的生长方向,偏离了此方向就是答非所问。

(4)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前提则在于“回答”的非确定性,问与答之间构成开放性的循环。

(5)问题的开放性并非没有边际,它受制于问题视域的局限性。

(6)诠释者与文本双方的问题均有约束性,故有的问题是该问的,而另一些问题是不该问的,诠释学意识的真正力量是我们看出何者该问的能力,提问比回答更难,也更重要。

(7)问与答总是在语言之中展开,这同时即一种意义交往,它往往表现为:问与答、予与取、相互争论、达成一致等。

(8)通过问与答踏上正确的意义生成之路。

7. 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具有哪四个特点?

【答案】(1)异质性

这种旅行往往意味着让文本脱离熟悉的母语环境,通过译介进入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两相适应。

(2)跨越性

这种旅行其实质在跨越,是一个动态藕合调适的过程。

(3)体验性

这种旅行是文本的跨语境迁移,是一种文化移位,常常意味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参与交流的各方而言,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就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