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6文学综合之比较文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案】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美国学派要求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并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扩大到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并以文学性为核心,这实际上便已开启了比较诗学的大门。
(2)虽然法、美学者对双方观点互不认同并陷入热烈争论,但是双方的观点,艾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由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
2. 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如何?
【答案】(1)80年代以来,围绕比较文学和各种新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展开了论争
①在文化研究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之下,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②有人看到比较文学已经被文化研究“淹没”,担心比较文学又一次面临“危机”。佛克马教授1982年的论文《比较文学和新范式》极富挑战性,他指明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佛马克试图在维护韦勒克等学者所强调的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为比较文学扩大领域、引进新方法、新理论提供空间。
③与佛克马相反,老一辈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乌尔利希·韦斯坦因等也分别在8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谨慎对待新理论的态度,认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2)进入“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应向何处的争论更激烈
①1992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委托伯恩海默主持了一个十人委员会,讨论学科发展现状,并于1993年提出一份报告,题目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报告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②虽然比较文学的面貌日新月异,老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向哪里去?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也就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和焦虑意识。如今,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之中,而且很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焦虑仍然没有彻底解除。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不断探求的精神使比较文学获得了勃勃生机,并始终保持在人文学科的前沿。让我们期待所有比较学者以及一切热爱文学和有志于从事文学事业的学者、学生共同探索和塑造比较文学的美好未来。
3. 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 中国占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案】(1)就现有文献来看,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就己正式出现
譬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两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等古籍都有记载。司马迁的这则记载是说,在条枝(即今日阿拉伯半岛)一带也有类似的“弱水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因此这条记载可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最初萌芽。自东汉末年以来,印度佛学开始传人东土,声势越来越大,且历数百年而不歇,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于是日益深入; 与此相应,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愈来愈多。
(2)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
①内容较丰富,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a. 有译介学研究。东晋时期,佛经译者曾就翻译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种讨论,开启了我国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先河,至今都有理论意义。
b. 有阐发研究。“格义”是一种最简单的阐发研究。
c. 有平行研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学者们深刻地意识到梵汉文体的不同,于是常像坞摩罗什那样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这是典型的平行研究。
d. 有影响研究。对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历代笺注,凡指出其中典故出自佛典者,亦属于此类影响研究,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式的影响研究。
e. 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内容最丰富、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②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a. 中国古人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比较文学”研究,更没有想到要建立“比较文学”学科。在衡文论艺时,中国古人有求“通”的观照意识,却没有独立的专业意识。
b. 所以在西方“比较文学”传入之前,中国学术中不可能产生这门独立的学科,而其固有的比较文学研究实绩也注定只能是虽丰富却零散,缺乏自觉的专业意识。
4. 美国文论家斯坦纳的主要贡献和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斯坦纳的主要贡献斯坦纳是20世纪60至70年代推动译介学理论发展的主要代表,对这时期译介学理论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斯坦纳的观点
①斯坦纳用文论和哲学模式向当代语言学发起挑战,同时回归德国浪漫主义和阐释学传统,认为语言之用在重构意义,因此,他将翻译看作是原文的阐释活动,既与原文“心心相印”,又不免“暴虐无常”,既想“挪用”原文,又想让原文完好如初。
②斯坦纳也研究译本,尤其重视诗人和哲学家翻译的作品,但其关注的重点却在借译本说明或分析自己的理论概念。
5. 什么是“对话”?
【答案】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是与对峙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话语形式和理论概念,它构成了替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各种文化中心主义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6. 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哪些比较文学的意识?
【答案】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意识主要有:
(1)甲一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占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2)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和共同的语言(拉丁语),欧洲各民族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 中世纪后期,随着神权体系的松动、尘世兴趣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3)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遍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文主义”把欧洲的知识阶层和作家联合起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吸收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一方面试图挖掘和“复兴”古代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4)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使欧洲各民族之问的接触更加活跃。当时,法国是思想文化的中心,各国纷纷向法国学习,英国和德国也因其优秀的思想文化成就开始受到法国人的瞩目。欧洲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学的超国界说和“文艺的共和国”的观念随之出现。
(5)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经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
(6)在稍后于伏尔泰时代的德国,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开始萌生,莱辛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虽然莱辛尚不具备比较文学的自觉的学科意识,但他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总之,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民族交流频繁,比较的意识己经萌芽,零散的比较批评或研究也时有发生,但总的看来,它们经常仅仅出于一种好奇或一种品评高下的爱好。比较文学的诞生还有待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