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答案】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外部条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系统就是环境,它刘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可以分为两人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2. 教育行政体制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从行使职权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 学校组织文化
【答案】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二、简答题
4. 应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性的从教能力?
【答案】教师在提高教师专业性从教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开发某领域内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技术
教师培养是双专业教育,它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既要突出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又要保证不低于大学相同专业程度的学科教育。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陷入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单薄,专业学科知识过窄而不实用,教育学科课程贫乏落后,教育实习不足的困境。针对此问题,需要采取开放式的师资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具有核心属性的高度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技术。
(2)增强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内的独立自主性
相当程度的独立自主性是专业性工作的必要条件。所谓独立自主性是指专业人员在其执行业务时对其业务领域内一定范围问题的处理是根据其高度的专业素质而作出的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对其所负责的事务通常可作全权处理而避免外人不合理的干涉。教师工作的相当程度的独立自主性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它是取得职业声望和教师个人尊严,形成教师权威的前提条件。
(3)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现实中仅具有最低限度的职业意识和最小限度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还大量存在。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专业能力是决定教师职业社会声望的实质性因素,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自学等,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才能促进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的专业性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因此,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居于核心地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增强教师的独立自主性,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从教能力。
5. 说明教育经费的涵义及内容。
【答案】教育经费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教育费用,包括国家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各种社会力量和学生家庭及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从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收支计划中的性质划分,通常分为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从教育经费的实际用途划分,通常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木建设费。我国教育经费的内容主要有:
(1)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
教育财政拨款是指各级政府根据财政预算计划划拨的教育经费。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在我国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2)学费
学费是学生或由学生家长支付的教育费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免收学费的。之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制度,并要增加学费分担的比例。由此,学费开始作为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收取标准主要有:
①一定比例的生均培养成本;
②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
③同一学校(或专业)实行同一种收费标准。
(3)教育费附加
教育费附加是指国家开征的主要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专门经费,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教育费附加自1984年在农村开始征收,首先用于改善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1986年4月开始在全国城乡普遍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十实施义务教育。
(4)企事业单位投资
国家对企事业单位投资教育事业实行鼓励政策。此类投资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缓解了我国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的尖锐矛盾; 其次,解决了本单位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第二,企业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够为企业准备技术后备人才,促进企业工艺、技术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6. 有哪几种基木的组织理论,其内容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又称经典组织理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这一理论体系最初的理论表述出现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一论著里。后来马克斯·韦伯在研究商业、政治和宗教组织的基础上,写出《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提出了完全按照理性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高效率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建立专业分工,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若干基本作业,作为公务分给组织成员。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使工作规范化,提高效率。
②形成等级化的指挥系统。各种公职和职务都按照职权组织起来,每一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③理性地进行人事行政,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规定每一职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范围,根据个人所具备的技术资格进行任命,通过考试来进行,所任用的人员要进行专业训练。
④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人格化,以埋性为准则,决策只受规章左右,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⑤建立稳定、详尽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这些组织纪律任何人都不能违犯,这是组织活动及其成果稳定、连续、可预测的基础。
⑥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⑦建立文牍制度。对所有正式决定都要作记录,这样使工作正规化,可以核查,从而避免决策个人化、随意化。
(2)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的组织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西蒙等管理学家充实发展而成为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这一学派先后提出的主要组织观点有:
①人是组织的主导因素,人控制着组织活动各种要素的运作。人是社会的人,在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中,逻辑的因素远不如感情因索重要。
②组织建设和工作任务分派要考虑人的需要和特点。
③建立新的权威概念和领导能力概念,以上下级的协作态度和协作制度为基础建设起新的组织秩序,用信息沟通代替指挥监督,领导者以与下级平等的身份来协调工作,使被领导者心悦诚服地协助工作,完成任务。
④重视和推动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互相依存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
(3)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巴纳德将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流派理论联系到一起。在对组织进行分析的方法上,这一流派不像前面两个流派那样宏观、简单,而是分析组织中起作用的力量的种类和性质,以及它们互相作用的方式,因而更深刻、更具有实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