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史之中国电视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郑正秋
【答案】郑正秋,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1913年他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3年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同时代的导演相比,郑正秋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他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其代表作品还有《妹妹花》《玉梨魂》等。
2. 石挥
【答案】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
3. 《马路天使》
【答案】1937年,袁牧之创作的代表作,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内涵上达到此阶段电影主流传统的突出成就一一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意义; 在艺术技巧上达到成熟一一具备电影整体表述语言的突出质量。无论是当时还是几十年后复映,都获得了赞誉。《马路天使》为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4. 张暖忻
【答案】作为第四代电影人中女性导演的代表,张暖忻为中国电影艺术创新作出了贡献。代表作《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1985年的《青春祭》是散文式电影中的出色之作,影片一主要反映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视听的影像化,影片纪实风格浓烈。
5. 《冰山上的来客》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赵新水,编剧乌白辛。影片采用反特片的模式,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的反特斗争生活,‘凉险紧张、引人人胜。梁音扮演的杨排长以及阿米尔、古兰丹姆、卡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该片同时融入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运用镜头画面和音乐音响等各种视听手段,抒情而传神地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迅速征服观众,至今仍为大众所喜爱。
6. 《南征北战》
【答案】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导演成荫、汤晓丹。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苏北战场的几个真实战例,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曾得到当年指挥过这些战役的高级将领陈毅、粟裕等的关怀和支持,陈毅还亲自修改了几段对白。影片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战斗生活内容,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1952年版为黑白影片,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重拍了彩色故事片《南征北战》。
7. 《背靠背,脸对脸》
【答案】《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名列都市电影的优秀代表之列。它对现实的细致深刻的剖析,对人物复杂内在性格的表现,对仕途政治的某种挪榆,对现代人心的独特挖掘分析,以及融合他早期理性思考的优长、某种象征意味和生活实况的结合等,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黄建新电影的特色。达到黄建新电影的上佳水准。
8. 《阿诗玛》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根据同名民间长诗改编,编剧葛炎、刘琼,导演刘琼,阿诗玛扮演者杨丽坤。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影片以优美抒情的格调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坚贞纯洁的爱情,并围绕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以及火把节里富有浓郁撒尼族特色的风俗画面,加之片中颇具诗意的歌曲、传奇性的神话情节,使影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1982年,在西班牙第三届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获最佳舞蹈片奖。
二、简答题
9. 简述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状况。
【答案】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外敌人侵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 另一方面,战争环境大大破坏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正常条件,不可能去做艺术上的精细追求,抗战电影产生一些鼓舞人们抗敌斗争的创作,如《八百壮士》等,以及许多纪录片创作。抗战时期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更使电影接近生活,现实主义特色延续下来。尽管从艺术上说,电影艺术无甚进展、甚至停滞与倒退,好影片寥寥无几。
10.简述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答案】电影本体的论争是新时期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论争中一个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最重要的课题。我国电影界在解放后三十年长期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理论影响。1979年当《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一批影片一以冲破传统的风格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同时,当电影理
论家巴赞的《电影美学》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一一物质现实的复原》等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时,我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气氛,许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本体问题作了研讨。
(1)1979年开始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是关于本体论讨论的先声。一些论者针对中国电影表现手法陈旧落后的状况,提出要实现语言现代化,由此在电影界展开广泛争论。这时所谓的“电影语言”只是指代电影创作技巧。根据传统电影观念,内容形式不可分离,电影语言现代化,避开了直接的政治内容,把艺术形式作为独立因素提出来。大部分讨论者认识到应适应时代要求,借鉴世界成功经验,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
(2)继之有关“丢掉戏剧拐杖”“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讨论,进一步接近厂电影本体论。传统电影观念中,电影与戏剧、文学密不可分。针对这一观念,一些论者提出,中国电影要发展,必须摆脱戏剧电影的观念。反对者认为,中国电影重视文学性和戏剧化是特点,而不是缺陷,戏剧化电影长盛不衰说明它适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双方立论的出发点不是同一理论层次,前者属本体论,后者属创作论。张骏祥和郑雪来关于电影文学性的争论是其中的代表,争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看待“电影性”。张骏祥主张,电影性仅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他把涉及思想性、形象刻画、戏剧冲突,以及节奏、气氛、风格、样式等一律归为电影文学范畴,需要在剧作阶段设计,而有待通过电影导演用电影表现手段来体现。这是一种狭义的电影性的观点。郑雪来主张,电影性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美学特征’夕,电影中的思想性、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不应属于文学,而应属于电影,是电影性的一部分。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把各种艺术元素机械地加以混合拼凑,而是通过电影本身的美学特性来表现。这是一种本体论的电影性观点。由于讨论基点的不统一,使得这一争论难以深入。
(3)在巴赞、克拉考尔等国外理论的译介传播中,国外学者在美学上对“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对立比较,启发了中国学者。他们借鉴巴赞、克拉考尔等人的电影理论,提出纪实美学,主张纪实是电影的本性。具体表现有:
①纪实美学被当作电影的本体论。试图从哲学角度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引述西方学者观点,认为电影的本性是通过影像和声音记录现实,使物质现实复原。纪实美学强调眼见为实的朴素观念,推崇现象即本质,隐含了对“电影影像未必反映社会本质真实,人们亲眼所见未必反映社会本质真实”的传统理论观念的否定。
②纪实美学在实践中常被当作一种极端写实的创作方法,针对“极左”政治路线和文艺路线长期影响下,一些电影作品情节、人物虚假,充斥空洞说教、粉饰现实的状况,纪实美学倡导用影像直接记录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他们推崇长镜头一一因为与蒙太奇相比,较少人为干预,因而更符合电影本性。
③在电影艺术表现层面,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手段和技巧,要求在电影创作和构思中重视用视听语言记录现实,强调剧作、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录音、服装、化装等方面都注重接近生活原貌。其实,真实只是相对的,任何影像都是人为加工的产物。纪实美学不可能涵盖众多理论层面,负载过多社会含义,把纪实美学与蒙太奇理论完全对立,是没有必要的。随着理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