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金融硕士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投资基金
【答案】投资基金指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是一种间接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投资基金按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公司型投资基金与契约型投资基金、成长型投资基金和收入型投资基金及平衡型投资基金等。
投资基金一般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帀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其特点是: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专家理财、规模经济。投资基金具有积累个人财富、价值贮藏和获取高收益的投资功能。
2. 汇票与本票
【答案】汇票与本票是商业票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本票是出票人承诺自己在约定期限内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支付承诺书。它涉及到两个关系人,即出票人和受票人。汇票是出票人命令付款人在见票或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它涉及到三个关系人,即出票人、付款人和持票人。二者均可背书转让,被背书人对前手拥有追索权,但汇票需经过承兑方能生效,其中经银行承兑的票据信用较高,更容易流通。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金融压抑”?
【答案】(1)金融压抑的概念
金融压抑也称金融压制,指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国家存在的各种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外汇管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金融压抑的出现往往是一个经济体的市场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善,政策或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金融压抑论”,他揭示的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政府当局对金融的过分干预,严格管制[人为压制)利率和汇率,使之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供求,导致不能充分动员国内储蓄资源而过分依赖外资,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抵制通货膨胀,从而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采取金融压抑措施,形成恶性循环的现象。
(2)金融压抑的根源
①经济分割性。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生产要素分散、市场割裂、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率差别巨大,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流通,这种分割经济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因而投资多局限于本行业之中,而用于投资的资本也只有依靠企业内部的积累,这种“内源性融资”的盛行无疑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储
蓄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发展,并成为政府干预的借口。
②信贷管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高利贷意味着剥削、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并且高额利息又会通过成本推进效应导致通胀率的上升。因此在政府看来,高利贷的借贷活动必须禁止,并代之以政府的财政计划和信贷配给。硬性规定存贷款利率上限的结果是实际利率同名义利率相去甚远,甚至为负数,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吸引力日渐减弱,随配给制而来的特权与腐败现象却蔓延开来。
③政府过多干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后,对于国家主权有强烈的控制欲望。由于对原宗主国实施的所谓“自由经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记忆犹新,自然怀疑市场的作用。因此,它们倾向于通过政府干预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产生了众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政策,这些正是金融抑制的表现。
(3)金融压抑的手段
①金融管理。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弊病。例如政府部门高度集权,管理机构重复设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矛盾等。以财政政策为例,为了扶植本国的“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家政府不惜用财政补贴的办法来增加投资,并给予那些‘‘先进企业”以税收优惠,优先提供外汇用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然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却常常因吸收能力有限而被闲置;大量的补贴和投资助长了企业的依赖思想,生产效益依旧停留于低水平上;相当一部分生产投入转化成消费基金,增大了通胀压力。这种财政补贴做法实质上违背了政府控制货币数量的初衷,致使低效、不公平的分配手段取代了高效、公平的金融导管作用,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②利率上限。由于惧怕高利率引发高通胀,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采取了规定存贷款利率上限的做法。这种僵硬的名义利率往往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储蓄的实际利率为负。较低的贷款利率刺激了借款人的强烈的借款需求,资金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另一方面储蓄下降、资金供给+足,于是非组织的金融市场开始盛行。这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反过来又加剧了金融管制的盛行,政府会更加坚定地认为“市场机制会带来无效和混乱”。
③由于利率低下带来的储蓄低下、投资膨胀,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短缺。面对这种情形,政府往往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办法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消除总需求缺口。可事实上,配给制带来的只是腐败,并未使急需资金的企业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
④高估本币。由于本国经济长期落后,有相当数量的产品需要进口,于是政府常常高估本币。然而能够以官方汇率获得外汇的只是那些持有进口许可证的特权机构,结果造成了腐败和外汇黑市交易。这一方面导致外汇市场发育缓慢;另一方面,对出口来说也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并造成经济上的长期依赖和落后。
⑤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控制。这种控制包括:对金融机构要求很高的法定准备金率和流动性,以便于政府有效地集中资金;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严格限制某些种类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实施金融机构的国有化,等等。政府倾向于鼓励那些能够从中获取巨大铸币收益的金融
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抑制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发展。
(4)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的表现
①商业信用不佳,商业票据无法广泛流通,证券交易品种有限,造成金融工具单调,银行业务单一,投资者缺乏选择金融资产的机会,利率僵硬,无法满足储蓄和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
要。
②金融市场不健全。国家意志代替经济规律,行政指令胜于市场调节,金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
(5)成功的金融压抑使得较大的公共部门能够在给定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下得到融资,但是,金融压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良后果:
①负投资效应。发展中国家常常将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高技术的新型产业,在那些“新型产业”中,不熟练的生产技术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又降低了投资的实际产出,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无形中限制向其他传统部门(尤其是农业)的投资,使得本国不得不增加对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而对于农业和小规模生产行业的资金歧视,又严重地影响了出口的增长。
②负储蓄效应。许多发展中国家试图用规定名义利率上限的做法来控制货币数量。而在通胀率很高的情况下,较低的名义利率只有造成更低的实际利率,人们的储蓄货币降低,并以购买物质财富、增加消费支出和向国外转移资金的办法来回避风险。即使有储蓄意愿,也因金融资产单调、流通变现困难等原因而受挫。
③负就业效应。金融压制战略对传统经济部门的限制迫使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城市工业的规划者们常常热衷于建立资本密集型的工厂和企业。这些企业只能吸纳很小部分的闲散劳动力,那些未被吸收的劳动力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城市贫民阶层”,并且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失业现象会更加普遍,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④负收入效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大都存在较严重的通胀,名义利率却受到严格限制。为逃避通胀,公众自然会减少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储蓄,从而导致投资来源枯竭,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4. 简述银行信用的特点。
【答案】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它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当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筹集资金时又作为债务人承担经济责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投融资中介,可以把分散的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借贷,克服了商业信用受制于产业资本规模的局限。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它可以不受个别企业资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