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呆账贷款

【答案】呆帐贷款是按一国有关规定列为呆账的贷款。我国财政部规定下列贷款为呆账贷款:(1)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3)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以保险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4)贷款人依法处置贷款抵押物、质押物所得价款不足补偿抵押、质押贷款的部分。(5)贷款本金逾期二年,贷款人向法院申请诉讼,经法院裁决后仍不能收回的贷款;或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借款人或担保人事实上己经破产、被撤销、解散在三年以上,进行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贷款。(6)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处理的财产不足归还所欠贷款,又无另外债务承担者,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7)其他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贷款。

2. 金融自由化

【答案】金融自由化亦称“金融深化”,是“金融压制”的对称,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政府改变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形成金融资产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的目的。金融自由化的标志是金融资产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金融相关比率不断提高。这是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罗纳德壶金农和爱德华•肖,针对当时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在1973年分别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专著中首先提出的。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银行?

【答案】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加稳定的通货,也要求银行券成为能在全国市场广泛流通的一般信用流通工具,而这样的银行券显然只能由信誉卓著、信用活动有全国意义的大银行集中发行。现代银行出现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并没有专门发行银行券的银行,更没有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在银行业初期,分散的银行券发行逐步暴露出其严重的缺点:①不利于保证货币流通稳定。②分散小银行的信用活动领域有着地区的限制,所发行的银行

券只能在有限地区内流通。

(2)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置,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于是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3)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陷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时则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银行缺乏稳固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而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货币资金,也即流动性的支持。

(4)同其他行业一样,银行业经营竞争也很激烈,而且它们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的动荡,较之非银行行业要大得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上述建立中央银行的几方面客观要求并非同时提出的,中央银行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4. 信用在商品经济中有哪些职能?

【答案】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借贷行为一般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的过渡形式,并且由于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暂时转让出其对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承借者因此要付一定利息作为补偿。所以信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信用具有以下几种职能:

(1)调节职能。从客观的角度看,信用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的职能。信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自觉的。信用的自发调节功能表现在:经济繁荣时,资金需求上升,使市场利率上扬,从而自动抑制信用规模,抑制过热的投资和需求;经济萧条时,资金需求减少,使市场利率下降,从而扩张信用规模,促进经济复苏。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信用,自觉地调节国民经济,这种调节既表现在总量上,又表现在结构上。通过信贷规模的变动,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使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一致,保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通过利率变动和信贷投向的调整,可以调节需求结构,以实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流通职能。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提供和创造流通工具的职能。一方面,通过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节约了现金的流通,促进了货币形式的发展,并方便了商品流通;另一方面,通过转账结算,节省了大量流通费用。现代的信用流通工具包括商业期票、汇票、银行本票、汇票等,这些工具的出现满足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3)分配职能。信用是一种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实现的。信用通过改变对资源的实际占有权和使用权,可以改变资源的分配布局,以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达到合理运用的目的。信用在调剂资金余缺、分配社会闲置资源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积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信用是以资金有偿使用为特征的,资金以信用的形式流动,就会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和生产力。此外,消费信用的出现,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收入与消费在时间上不一致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消费的总效用,并发挥消

费指导生产的作用。

5. 你认为“物价稳中有降”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为什么?

【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情况形成的机制如何。

(1)如果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上升的物价下降,则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増长。如物价下降是由于良性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因素造成的,则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

(2)如是经济衰退型的物价下降,则对经济增长的威胁作用十分明显。其危害表现在: ①货币购买力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②实际利率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衰退。 ③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④通货紧缩还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三、论述题

6. 为什么说资金的直接融通和间接融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答案】(1)由赤字单位直接向盈余单位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其间不需要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人,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这种融资方式称为直接融通。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①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易于互相了解。②没有金融机构作中介,因而双方均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③手续简便,节省时间。④这种金融要求权通常采取有价证券形式,适合市场的需要,可以转让,具有流动性。但是,直接融资也会受到时间、期限以及融资金额的限制。

(2)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没有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机构发行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资金去取得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这种融资方式称为间接融通。

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①金融机构有专门人才来对筹资者的各种状况进行深入了解。②可以节省直接融资中的佣金、印花税等费用。③由于发行股票和债券有一定限制,所以银行借款成为最普通的一种筹资方式。④银行的资金来源充足,可以从银行获得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借款。

综上所述,直接融通与间接融通各有优缺点,双方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直接融通与间接融通两部分共同构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两种融资方式起着不同的作用。在简单的商品经济中,直接借贷占重要地位;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和地区,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资金调度力求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直接融资的地位又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