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贷款承诺
【答案】贷款承诺是中间业务的一种。在这种方式下,银行将在有效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提供信贷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这是一种正式契约,对银行具有法律约束力。对承诺银行而言,贷款承诺为其提供了较高的盈利性。贷款承诺的类型有定期贷款承诺、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对借款人而言,在支付承诺费以后,获得贷款承诺保证后,借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灵活高效地使用资金,有了较大的灵活性。另外,借款人在需要时可通过贷款承诺获得一定的资金来源,提高了它的资信度,从而可以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位。贷款承诺的定价是指承诺佣金的确定,贷款承诺定价的核心是佣金费率的确定。
2. 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
【答案】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是商业银行的两种组织制度。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实行,但许多州也放宽了限制,单一制向分支行制发展的趋势确己形成。分支行制指银行在大城市成立总行,并在全国及该市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形式。
两种银行制度相比,单一银行制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有利于协调政府和银行间的关系,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好。但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矛盾,金融创新不佳。而分支行制则有利于开展竞争,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调剂和充分运用现金,分散风险,便于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但是需要较好的控制手段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优势。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信用工具?它有哪些类型和特性?
【答案】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信用工具按不同的标志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前者主要有工商企业、政府以及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股票、债券、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款等;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本票、存折、可转让存款单、人寿保险单等。
(2)按可接受性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无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前者是指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在任何场合都能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工具,如政府发行的
钞票和银行的活期存款;后者是指可接受的范围和数量等都受到一定局限的工具,如可转让存款单、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
(3)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三类。短期信用工具如各种票据(汇票、期票、支票等)、信用证、信用卡、国库券等;长期信用工具如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公债券等;不定期的信用工具主要指银行券。下面我们将按这种分类对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进行释义。
任何信用工具都应该具有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这四个特性。
(1)偿还性。大多数信用工具既要还本,也要付息,但股票和永久债券则只付息不还本。信用工具的偿还期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偿还期有不同的认识。债务人所关心的是信用工具从发行到期满的全部期限,而债权人关心的则是他在接受信用工具时离偿还期还有多久。
(2)收益性。购买或持有信用工具,不仅要求还本,还希望带来利润,这是购买者的本能要求。信用工具的收益性通过收益率来反映,收益率是年净收益与本金的比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均从购买者的角度考虑):①名义收益率,即规定的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②即期收益率,即规定的利息与信用工具市场价格的比率。③实际收益率,即实际收益与市场价格(也即买者的实际支出)的比率。
(3)流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在不受或少受经济损失的条件下随时变现的能力。不同信用工具的变现能力各不相同,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它可以在不受任何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其他信用工具或在短期内不易脱手,或脱手时要承受损失,通常,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与其偿还期成反比,同债务人的信誉成正比。
(4)安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的持有者收回本金及其预期收益的保障程度。信用本身就包含有风险因素,
买卖信用工具也就+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违约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能按约定期限还本付息的风险(这可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利率上升而导致信用工具价格下跌的风险。信用工具的购买和持有者都希望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4. 为什么既要从微观角度,又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两者应如何结合?
【答案】(1)微观角度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来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表现是引入机会成本变量。
(2)宏观角度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交易方程式都是分析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这些模型不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也不考察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从收入、市场供给等指标的变动状况来进
行考察。
(3)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的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
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另一方而,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5. 再贴现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何局限性?
【答案】(1)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时所用的贴现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不足。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2)再贴现率可以通过借款成本和告示效应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影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筹资的成本,从而改变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实质上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就是不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愿望,这就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足额准备金的持有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同时,商业银行就会因融资成本上升而提高对企业放款的利率,从而减少社会对借款的需求,达到收缩信贷规模和降低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反之,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另外,调整贴现率还有一种所谓的“告示性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例如,当经济过热时,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实际上向公众宣布将进行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措施,在公众中形成物价下跌预期,从而使经济增速下降。此外,银行还可以对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再贴现率进行规定来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
(3)总的来说,再贴现政策作用温和,既可调节总量,又可调节结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对是否申请再贴现有选择权。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资,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
②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很热的时候,再高的再贴现率也难以抑制经济;同样当经济不振时,再低的再贴现率也不会促进银行贷款的。
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
三、论述题
6.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何在?
【答案】(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也相应地发展为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①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就是指在某一时期,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亦即在某一时期,平均的价格是相对不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别商品的价格是绝对稳定的。
②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工作,或每个劳动力在现行工资率下都能有一个职位。实际上,充分就业是同某种数量的失业同时存在的。究竟失业率为多少才是充分就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