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铸币税

【答案】铸币税是指政府由于拥有货币铸造的垄断权而获得的净收入. 也即一种货币发行收入。

(1)从历史发展来看,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产生于实体经济,购买力取决于所含金属的重量即内在价值。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发行收入。但当货币形式发展到不足值货币,特别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货币发行就成为一种特权,能为发行者带来发行收入。

西方政府曾对私人银行发行现钞课税,作为允许他们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的交换,铸币税就出现了。中央银行建立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货币的发行收入归属政府,这种收入也被称为“铸币税”。这时铸币税己不是一种真正的税种,只是将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收入具体化,使之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实践上实现货币发行收入归政府所有。

(2)设铸币税为S ,M t 是t 期的货币发行量,M t+1是t+1期的货币发行量,考虑到价格因素

为t 期的价格水平。从上述公式中反映出:货币发行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

比,物价水平越低,中央银行同等数额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就越高;货币发行收入与新增货币发行量成正比,新増货币发行量越大,铸币税越高。

(3)同时在国际金融中,铸币税是指一国因其货帀为他国所持有而得到的净收益。如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本国发行的没有内在价值的美元购买他国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也就是说美国无偿占有了他国资源。这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而取得的特权。因此一国因货币输出赚取的物质利益也被称为“铸币税”。

2. 信用

【答案】信用是指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商品借贷的一种承诺,是关于债权债务关系的约定。它以商品货币的使用权为交易标的,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以信任为基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个阶段。目前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国际信用等。

二、简答题

3. 简述银行信用的特点。

【答案】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它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当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筹集资金时又作为债务人承担经济责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投融资中介,可以把分散的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借贷,克服了商业信用受制于产业资本规模的局限。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它可以不受个别企业资金数量的限制,聚集小额的可贷资金满足大额资金借贷的需求。同时可把短期的借贷资本转換为长期的借贷资本,满足对较长时期的货币需求,而不再受资金流转方向的约束。可见,银行信用在规模、范围、期限和资金使用的方向上都大大优越于商业信用。

(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的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改善信用过程的信息条件,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其结果是降低了信用风险,增加了信用过程的稳定性。

银行信用的上述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银行信用,银行的商业票据贴现将分散的商业信用集中统一为银行信用,为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银行在商业票据贴现过程中发行了稳定性强、信誉性高、流通性大的银行券,创造了适应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流通工具。

4. 简述信用货币的特点。

【答案】(1)信用货币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不能与金属货帀相兑换,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是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脱离金本位,使纸币成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目前已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能否被公众接受并保持价值主要依赖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量。如果政府与货币当局合理控制信用货币发行量,即使没有充足的货币发行准备,公众仍然保持信心,货币仍然能正常地流通和保持价值。现代商业银行在保持其信誉的条件下,同样只需保持一部分现金准备,即可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①纸币。即钞票,它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由法律赋予其无限清偿的地位,并成为一国的基本货币。纸市不能兑换,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控制发行量与信用规模,才能有效保持纸币的价值稳定。

②辅币。由各种贱金属铸造的小面额铸币,它往往由政府直接控制,并以法律规定其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且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因而能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辅币的面额一般较小,一般用于小额的零星的交易。

③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存款形式有多种多样,能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主要是活期存款,也称支票存款, 即银行货币。在现代信用发达的经济中,存款货币往往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支付

工具。且定期存款也具有活期化倾向,使银行存款均成为信用货币。

④从今天货币发展的形式看,存款货币又进一步发展为由电子计算机联网后的存款划拨转账形成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将成为真正的货币符号或记账单位。

(2)信用货币有三个特征:

①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的数量成反比。换言之,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单位信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要受纸币流通规律的制约。因此要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必须结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控制信用货币的供给量。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钞和银行存款都是银行的负债。信用货币是表示银行债务的凭证,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投放出去,通过收回贷款缩减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供给量随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而伸缩。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这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全社会都必须接受和使用信用货币。银行可能通过发行过多的货币来强制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法律都规定由中央银行来统一行使货币发行权,这就大大减少了过多发行货币的可能性。

5. 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答案】对于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归纳与表述的方法各有不同。一般的、传统的归纳是表述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大职能。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一般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也多由中央银行经管。有些国家的硬辅币铸造、发行是由财政部负责,发行收入归财政。目前对银行券发行的实际控制措施,有的国家限制现钞使用范围,有的国家则没有这种限制。

(2)银行的银行

作为银行固有的业务特征——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集中存款准备: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②最终贷款人:19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往往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因此提出应由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19世纪中期,③组织全国的清算: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银行每天收受票据的数量日趋增加,

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趋紧密。1854年英格兰银行采取了对各银行之间每日清算的差额进仍结算的做法,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