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东省培养单位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

2. 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就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梯度推移理论

【答案】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4. 配第—克拉克定理

【答案】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5. 区位主体

【答案】区位主体是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6. 横向一体化

【答案】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7. 等级扩散

【答案】等级扩散是指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这种扩散过程并不一定(多数情况下完全不是)按地理邻近性,而是按区域(或城市)的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

8. 区域经济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

9. 纵向一体化

【答案】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10.加速原理

【答案】加速原理是指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11.文化转向

【答案】文化转向是指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12.区域经济相对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已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二、简答题

13.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案】(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可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

②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

③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④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

⑤干扰机会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

14.简述项目评估的内容与过程。

【答案】项目评估的内容与过程:

(1)项目机会研究

①研究地区的基本特征

研究地区的基本特征包括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项目所占的具体地段特征及其面积; 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地区间差异和项目的优势条件; 地区己开发和可供开发的生产要素、现有经济结构特点; 地区输出和输入的产品; 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地区所开发的优势部门。通过项目评估,列出不适合地区发展的部门和项目,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相对优势的产业和项目。对项目的生产能力,规模和项目投资、运营成本、需投入的资源数量进行估计,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意义。

②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价,计算大致的投资额,资金筹措渠道和方式、大致的清偿期,回收率及多种经营收益。

③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产品市场销售水平,占有额和市场风险。

(2)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①项目背景和历史

项目背景和历史包括项目发起机构和发起人的资信、项目研究的历史过程和对项目已做的调查研究工作及已支付的研究费用。

②项目的市场和项目生产能力

分析估计项目规模、生产能力、己达到的水平及项目发展规划; 统计分析项目产品的现有分布:它的进口数量,同行业市场占有额; 项目的政策背景、国民经济意义,判定它是否属于国家或地方发展的重点; 估计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过去的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预测其销售额、市场占有率; 分析项目与国内外生产商、供应商的竞争力及其前景,划定项目产品市场供应区域,制定销售规划,估算出副产品的销售收益,确定项目的生产规模。

③项目的资源投入

计算项目所需的原料、部件、加工品、辅助材料、能源和其他公共设施数量,粗略计算所需要的成本和供求双方的稳定性。

④项目具体布局地点的选择

在预选择的基础上,估计各种开发费用,包括土地、基建、道路等建设和使用所需的费用。 ⑤项目的初步设计

项目的初步设计包括确定项目的范围、工艺和设备清单,会计设备投资费用; 对土木工程进行粗略布置,并计算土木工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