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835经济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讨论:经济全球化会给我国带来哪些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你认为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我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答案】(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①正面影响

a. 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全球化进程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基本趋势,这就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机。

b.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提供了有利时机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建立的经济关系,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这种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c. 经济全球化迫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它们的发展也有赖于发展中国家

当今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只有各国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才能解决。

②负面影响

a. 全球化使我国正面临巨大的金融安全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各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汇率市场、期货市场等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在各国和国际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下,国内金融市场置身于一个高风险的环境中。一些国家的经济失衡和金融不稳定,都会波及到我国金融市场。

b. 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

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挤压我国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收购兼并我国产业领军企业,不仅把我国的技术挤出生产领域,更重要的是把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完全毁掉,甚至形成行业垄断。

c. 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由于我国急于发展经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标准低、环境立法不完善等原因,发达国家依靠其资金与科技优势,借投资之名将其国内淘汰的高污染技术、高污染产业输入到我国,甚至以利诱方式将危险废物和大量生产、生活垃圾转移到我国,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措施

①有序推动国内金融市场体制的改革和建设,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

②推行自主创新战略,晋升我国企业在全球生产中的产业链地位

政府应认真研究应对国际发达国家对我国创新技术吞噬的对策,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市场潜力广阔的创新技术,应建立相应的行政壁垒,保护我国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市场,防止我国的关键技术外流; 鼓励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改进和二次创新。

③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令法规,提高环境标准,使之尽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遏制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污染转嫁。

2. 对比分析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答案】(1)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的含义

①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②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对比

①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他们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a.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

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

b. 在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

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集聚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最终扩散机制会强于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

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3.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案】(1)差异

上面的一幅图反映的是杜能的农业圈,下面的一幅反映的是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①在杜能的农业圈中,他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其他利用方式。杜能模式阐述了最基本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②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秩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 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会较少,并有可能放弃耕种或者仅进行临时性耕作; 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地经营。

(2)杜能圈的形成机制

地租收入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人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3)杜能圈的现实局限性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