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4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答案】纳克斯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我们发现,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贫困恶性循环论中,循环累计因果的作用。
2. 何谓网络式空间结构?
【答案】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开拓市场的需要。相应地,在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并通过网络而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
3. 经济区具有什么特征?
【答案】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有区别于其他空间组织的特征。经济区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
从组织的角度看,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即区内的经济活动是属于某一类的经济活动,并且它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的基础相似; 或者,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群体性,即它们依据经济上、技术上的联系而组成经济系统。
(2)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
经济区具有比较明确的空间边界,但是,如同所有的地理边界一样,经济区的空间边界也呈现出过渡性,而不是一条绝对的界线。就同类同层次的经济区而言,一个经济区在某一时间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具有排他性,即不可能有另外一个性质和层次相同的经济区与它共享这个空间。
(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看,经济区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内部经济活动的存在和变化时刻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市场供需、信息传输等。同时,经济区也在对外的
联系中扩散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地位。正是开放性的作用,经济区才获得了来自外部的支持和推动,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4)组合上的层次性
从经济区的概念中我们发现,任何一个经济区所占据的地理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经济区有大小之分,这是其经济活动规模和空间规模的反映。就同类经济区而言,从空间的纵向看,经济区可以分成若干层次,且上下从属或包含,反映出它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纵向联系; 从空间的横向看,每个层次又有若干个规模大体相当、各具特色、具有横向经济联系的经济区。
4. 试述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己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己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
5. 简述经济全球化多极格局的特点。
【答案】经济全球化多极格局的特点: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
当前,多极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世界各国联系加强,但同时竞争加剧,在国际经济舞台中的地位彼此消长。整体上看,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所抬升,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当前己经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6. 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其功能。
【答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其功能:
(1)城市自然条件下自然资源子系统
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土地资源、矿产农产资源、建设用地条件数据存储与分析。
(2)城市环境与生态子系统
环境监测数据、生产生活性污染源、有害物质排放量、环境保护设施处理能力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3)城镇体系与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子系统
城市区域内城镇规划以及相关的人流、商品流和信息流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4)城市产业部门与部门间关系子系统
城市工业分部门的生产能力、产值等经济效果数据、部门间产品投入产出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5)城市交通运输子系统
客流、货流O-D 调查数据、道路系统和交通运输方式、能力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6)城市人口预测子系统
城市人口数,出生、死亡、迁移数,不同自然社会属性人目的社会需求,社会就业与产业发展关系数据的存储与人口及其社会需求预测。
(7)城市基础设施子系统
生产性基础设施(电、水、气、通讯以及对外交通设施等)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业等)数据存储与分析。
(8)城市文物保护、绿化与旅游设施子系统
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发展、绿地类型、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数据存储与分析。
(9)城市居住状况子系统
居住区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商业服务设施、幼托小教、绿地、人口数据存储与分析。 (10)城市用地子系统
各类城市用地、备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数据; 1:10000城市用地图件存储与分析。
(11)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建设造价、估算与经济评价子系统
各类工程材料、人工造价,各类城市建设投资及其效果数据存储与分析。
(12)城市郊区农业子系统农业用地、农产品以及劳动力、生产设备数据存储与分析。
以上子系统可以分别建立数据接口渠道,具有相对独立性; 各子系统联结成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7. 简述区位因子的演变。
【答案】在各种类型的因子中,不同学者的关注点有所区别。其演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韦伯为代表的一派学者,以成本最低作为区位选择的基本目标,因而重点关注成本因子。韦伯将其归纳为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分散因子,其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成本因子可再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运费因子是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为区位理论成本研究的基础。而非运费因子,包括诸于劳动力、动力、水、税金和资本的利息等与投入相关的各种因子以及能够产生集聚和分散经济的各种因子; 这些因子一般相对比较固定,不表现出随距离规律性的变化。例如,集聚和分散因子只与经济活动的规模等有关。
(2)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学派从需求因子出发,重视经济因子中的收入因子。他认为,正确的区位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因此,研究时不仅包括成本因子也包括收入因子。只有收入和成本的差最大的区位才是最大利益的区位。进而,收入大小与区位主体可能占有的市场地域大小、商品的市场价格、地域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有关。
(3)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因此,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各大城市成为区位选择的最佳候选地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