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1 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23 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31 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41
一、简答题
1. 试述雁行形态说。
【答案】(1)雁行形态说的基本内容
雁行形态说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2)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
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
①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
②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③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3)雁行形态说的变型
这个模式有两个变型:
①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
②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2. 试述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阶段特征。
【答案】迪肯和劳埃德总结多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较好地概括了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复杂、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地理范围逐步扩张的过程。
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建立起来,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其功能是进行公司总体政策规划,并协调其他组织单元的活动。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门在空间上的分工,变为多区位企业。
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这时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与按功能组织的公司结构不同,该类公司以不同的分部为结构的基本框架。每一
个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 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
3. 何谓极核式空间结构?
【答案】极核式空间结构是由于增长极一经形成,就会对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优于区域中的其他地方,投资的收益率高,发展的机会多,因此,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于是,就产生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并带来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向增长极集中,从而导致区域的空间分异,形成了极核式空间结构。
4. 试述全球汽车生产和贸易的地理特征,并分析最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点。
【答案】(1)汽车生产的全球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生产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①从大洲层面上分析
由20世纪60年代集中于欧洲和北美洲发展到2000年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②从国家层面上分析
汽车生产空间集中程度也在大幅度下降。
③从公司层面上分析
汽车生产则向少数大型跨国公司进一步集中。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北美和欧洲建立起数量众多的汽车生产企业,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很小。现在这些国家的汽车市场都为少数几家企业所垄断。
(2)汽车贸易的全球化
①从汽车出口贸易看
由于主要汽车生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其国家集中程度有所下降。
②从汽车进口贸易看
各国变化情况不一,有升有降。其中美国进口份额较大。
③从贸易平衡上看世界主要地区贸易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复杂的相互联系的贸易网络。 a. 西欧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地区和进口地区,总体上出口大于进口,但大体上平衡;
b. 北美是第二大贸易地区,但进口量超过出口量,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贸易赤字区域;
c. 第三大贸易区域为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区域。
5. 试述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答案】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自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旱加速发展态势,蒸汽机促进了铁路运输业和航运业的诞生。火车和远洋蒸汽船,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使分散的市场连
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2)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迅速、准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一种交互式多媒体网络,能把电视、广播、报纸、电脑、传真和电话等一般通讯工具所提供的视像、数据、声音转换成数码信息,通过光缆传递到由网络联结的用户终端,然后通过转换器还原成声音、图像或文字信息。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对公司企业的联系方式、效率、经销网络己经并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世界不少大公司己经认识到业务电子化会加快办事效率、节省开支。
6. 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答案】(1)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切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①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
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力成本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 劳动系数小,说明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3)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