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4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目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就随之不同。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站场成本一般是水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公路; 但就线路运行成本而言,则是公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水路。

(2)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主要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但是,并不是交通网密度大的地方交通就一定便利,衡量交通便捷程度还要考虑到交通网的结构,即要综合考虑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区域的绝对地理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是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其相对地理位置会发生变化,可达性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2. 新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分工

【答案】(1)新贸易理论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以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格罗斯曼、赫尔普曼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的分析力法,使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样化、产品差异性等概念和思想,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创立了新贸易理论。

(2)新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集中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和少数大公司支配的行业的特征。对此,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视角进行了解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

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就是来自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收益的增加。外部规模经济来自企业的集聚,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与要素票赋差异一样提供了国家贸易的基础。

为了追求内部规模经济,企业就需要选择专业化的方式以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并保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在国内市场巨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二是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企业为了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在生产差异化产品时,总是选择性地生产少数几种满足国内多数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并出口部分产品以满足国外少数人的偏好。那么,国内少数人偏好的差异化产品就只有通过进口别国的产品来获得满足。这样,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就发生了。

规模经济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即使国家之间在要素禀赋、技术和消费偏好等方面完全相同,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由于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国家之间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之间越相似,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也越大。

3. 如何判断一个经济部门的专业化水平?

【答案】判断一个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可以用区位商和专业化指数。

(1)区位商是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

(2)专业化指数是某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一个部门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指数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

4. 运输公司为什么要发展成为物流公司?

【答案】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物流的需要,近年来,传统的运输公司地位相对下降,物流公司的其他形式迅速发展。运输公司要发展成为物流公司的原因有:

(1)物流改变了运输公司单纯的运输货物的模式,对生产和消费的信息进行传播与处理。在“输入—生产—物流—消费”生产链中,物流公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连接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地方运输均参与其中。

(2)扩大了运输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提供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服务的产业。

(3)电子零售业的兴起,由于特殊的经营方式,其销售范围很容易跨越地区,实现多区域、多国或全球销售。在此过程中,单一的运输只是电子商务的一环,需要物流公司货物的配送。

5. 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

【答案】(1)区域增长极理沦的产生

区域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聚集

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之中,并且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理论。

(2)增长极的特点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②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③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增长极对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①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②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③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6. 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 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案】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