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52国学通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2.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3. 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4.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
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5.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6.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7. 《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8.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二、翻译
9. 标点并翻译。
后稷教民稼穡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农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答案】(1)标点
后稷教民稼墙,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农、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
(2)翻译
后翟知道百姓做农事,种植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以生存、繁衍。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放勋说:‘慰劳人民,使民归附,纠正百姓,使民正直,帮助并保护百姓,使他们自得其善性。又接着救济、施恩惠于他们。’圣人是这样地为民忧虑,还能有闲暇耕作吗? ”
10.将下列短文抄写下来,并加上现代汉语标点,翻译。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有丈人之市饮酒醉而归者黎丘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消其子曰我为汝之父可谓不慈乎吾醉汝道苦我何为其子泣而触地曰孽也无此事也昔也我责于邑东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吾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之市饮欲遇而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丈人见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犬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丈人之智也
【答案】(1)标点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有丈人之市饮酒醉而归者,黎丘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俏其子,曰:“我为汝之父,可谓不慈乎! 吾醉,汝道苦我,何为?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也! 无此事也。昔也我责于邑东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 是必夫奇鬼也,吾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之市,饮欲遇而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丈人见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丈人之智也。
(2)翻译
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 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 ”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 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 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哪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它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