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0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师进,次于陉。 .
【答案】次:军队临时驻扎。
2. 夫子式而听之 .
【答案】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3. 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
【答案】揭:高举。
4.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
【答案】(1)鄙:边邑,用如动词。
(2)陪:增加(土地)。
5.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6. 使人属孟尝君 .
【答案】嘱托。后来写作“嘱”
7.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答案】缘:攀登。
8. 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9. 食之,舍其半。
【答案】食:si ,给……东西吃。
10.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答案】洵:确实。
二、名词解释
11.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12.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13.經典釋文
【答案】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14.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15.钱大昕
【答案】钱大昕是我国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嵋,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响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
16.笺
【答案】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17.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孔安國注:“政謂法教。免而無恥。””
18.[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答案】《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曲,曲牌为哨遍。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这篇套曲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三、分析题
19.指出“节”字的含义,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l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
(6)节器用。
(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8)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
(9)今臣智不能存国,节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
(10)而擅离职一节,实臣部职掌,臣待罪铨曹,不得不言。
【答案】(1)节:竹节。
(2)节:骨节。
(3)节:季节,节气。
(4)节:礼节,仪礼。
(5)节:限制,管束。
(6)节:节约。
(7)节:节奏,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