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之《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1)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即衡量经济政策目标的指标,或者衡量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具体尺度。具体包括: ①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作为各国政府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有一系列衡量它的指标,包括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与储蓄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入均国民收入等。

②经济稳定的指标。主要包括四种指标:a. 维持物价稳定; b. 维持对外经济稳定; c. 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 d. 充分就业。

③分配公平指标。用统计数字表示收入分配及公平与否,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统计资料使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不平均系数。

(2)社会指标

对社会指标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儿种:

①把社会指标理解为一种尺度,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定的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衡量政府的社会政策目标达成的程度或数量标准(如用人口失业率来衡量计划生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②把社会指标看成分析社会现象或社会发展的一种量化工具,或把社会指标看作一种衡量社会发展中社会变迁的一种时间序列的统计。

③不仅将社会指标当作一种衡量标准,而且看作一种社会运动,看作一种社会改革的手段,强调政府政策不能单纯追求统计增长,而必须注意各种社会目标,进行各种社会改革。此处,把社会指标主要理解为衡量社会政策目标的尺度。

(3)政治指标

政治指标是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政策(政党、阶级、法制、人事、民族、外交、国防等方面的政策)目标的具体尺度。

与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相比,政治指标的量化更困难,除了少数的指标(如可以参加选举和投票的人数在成年公民中的百分比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主化程度)之外,政治指标大都是非量化或质的指标,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完全、加强法制、扩大民主、自由、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等政治政策目标都是难以量化的,往往只能用质的指标。

2. 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功能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功能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韵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于段。

(2)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3)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利益关系的处理)。

3. 简要回答类别分析的规则。

【答案】政策问题的类别分析是指对政策问题情势加以界定和区分,这是一种用以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势的方法。在对政策问题情势进行分类分析时,为了保证实现逻辑上的一致性,必须遵循以下几种规则:

(1)实质相关原则。应以分析的目标和问题形势的性质为基础进行分类,即所分的大类及次类都应尽可能地与问题形势的实质相关。

(2)类目穷尽原则。对分类系统中各要素在列举与排序中要穷尽到底,对分析有意义的项目和问题形势都要“用尽,,。

(3)类目排斥原则。类别之间是要互相排斥的,每一个问题和问题形势都只能在一类或次类中存在。

(4)单一分类原则。所列出的问题情势类别必须能涵盖所有要素,所列出的每一个问题情境类目要与其他类目在同一时空中,对问题情境的分类只能使用同一类分类标准。

(5)等级可辨原则。同层次类别(类、次类、亚次类)的界定,必须严格分开。类别有高低之分,分类要按层次次序进行。在构建问题时,应避免经常出现的忽视类别组成要素及其类别系统本质差别的错误。

4. 备选方案的主要来源?

【答案】(1)备选方案的概念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

(2)备选方案的主要来源

①由政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政策目标所派生;

②现有的政策(它本身是一个应考虑的方案,也是许多新的方案产生的基础);

③从别人或别处处理相同问题的经验中得到借鉴;

④某些特殊政策案例的启示;

⑤从类似的问题中加以类比或推广;

⑥向专家请教;

⑦根据权威的要求;

⑧从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及信念、法律的规定和科技知识中进行推导等。

二、论述题

5.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政策终结的原因。

【答案】(1)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政策终结的一般原因

①财政困难。财政赤字、税收减少等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②政府的低效率。即政府机构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③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或冲突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④行为理论的变化。即关于人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应如何提供方一面理论的变化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⑤学习。采用“试错法,,方式,在政策实践中学习,随时终结那些错误的政策或项目。

(3)政策终结的其它原因

除了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绩效等原因外,政策终结的原因还在于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

①政策系统是‘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必须随着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政策,而有时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政策终结包括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

②政策系统也是一个小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正自身的过程。无论是可利用的资源、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致策的环境都处于一种不确定性变动的可能中。即使在决策中不存在责任和科学态度的缺失,经过科学论证的政策仍有可能在执行后,由于变化了的主客观环境而失效或产生负效应。政策分析过程只能减少政策失效或者负效应发生的几率,它并不能保证政策的成功。因此,政策终结非常有必要。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对政策错误的一种补救。“由于现在的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由于政策制定者无法准确预见现在的政策在将来的适应性,因此终结不能起作用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从他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途径之一。”

6. 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环境超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从生态学的意义来说,任何公共政策系统的形成和运行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由于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内部结构的系统,而其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环境也是一个系统,因此可以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生态环境称作环境超系统。其主要特征有:

(1)环境的多样性与归类性的统一

政策的环境因素虽然是多样的,但也决不是杂乱无章的。处在社会生活中的政策主体是环境的确认者与创造者。客观的自然资源环境似乎是与人无关的,但是,只要与政策主体的活动相联系,这些自然资源因素就会成为政策的环境因素。至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因素,则完全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正因为人们以特定的活动系列创造或确认了环境因素,因此,政策的环境因素都是分类的,一定类别的环境因素总是与一定领域的、特定内容的政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