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共政策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政策执行中如何进行工具选择?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政府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在执行政策时,选用何种政策工具以及用哪一种标准来评价该政策工具的效果,对于政府能否达成既定的政策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政策执行中的工具选择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日标、工具的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和意识形态五种主要因素。

(1)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来自政策问题,只有首先对问题进行诊断之后明确目标,才能找到一个全面的解决办法,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力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

(2)工具的特性

每种工具都有其特征、适用范围及优劣。每种工具的倡导者都想让人们相信他们偏爱的工具是管理者的灵丹妙药。事实上,每种工具都有其适用范围,都有其价值,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不同工具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被用于解决不同问题,运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

(3)工具应用的背景

①执行组织。某个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执行组织会考虑这些影响。

②目标团体。目标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而小同政策工具会对目标团体产生不同影响。

③其他工具。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④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除了上述的环境因素外,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工具选择。

(4)以前的工具选择

工具选择不仅与工具的有效性相关,而且确立政策工具的“正当过程”在评价政策工具时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工具被赋子了组织的价值。

(5)意识形态

工具选择还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2. 评估标准有哪些基本类型? 试举例说明。

【答案】评估标准又称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是用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尺度,即用来指导决策的东西。评估标准依赖于政策问题的性质、被评估的备选方案及其日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的评估类型:

(1)效益。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行动结果,即目标。效益与技术理性密切相关,常常按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或它们的货币价值来计量。

(2)效率。指为产生特定水平的效益所要付出努力的数量。它与经济理性同义,是指效益与努力之间的关系,后者通常用货币成本计量。效率的计量方法有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或者单位成本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大效益的政策被称为最有效率。

(3)充分性。指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程度。它明确了对政策方案和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关系强度的期望。

(4)公正性。指效果与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正程度,它与法律和社会理性密切相关。公平的政策是指效果(如服务的数量或货币化的收益)或者努力(如货币成本)被公平或公正地分配。通常,设计对收入、教育机会或公共服务进行重新分配的政策根据就是公平标准。

(5)回应性。指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的程度。这个标准的重要之处在于,分析人员可能满足其他所有的标准一一效益、效率、充分性、平等—却仍然不能对可能从政策中获益的某个群体(如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做出回应。

(6)适当性。指一项计划的目标的价值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虽然所有其他标准都将所定目标视为理所当然。例如,无论是效率还是平等标准,它们的价值都没有受到过质疑,而适当性标准却提出这些目标对社会是否适宜的问题。

另外,帕顿和沙维奇在《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中根据巴达克的类型学将常用的评估标准分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

(1)技术可行性。衡量政策或规划的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2)经济与财政可能性。首先衡量规划成本的大小,其次衡量规划产生的收益的多少。

(3)政治可行性。根据政策或规划对诸如决策者、立法者、政府管理人员、公民联合体、地区集团、工会和其他政治联盟等权力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或规划的成效。

(4)行政可操作性。衡量在特定政治、社会,尤为重要的是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中实际实施既定的政策或规划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

3. 简析政策终结的障碍。

【答案】政策终结并不是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是自然而然的结束过程,而是一种需要采取行动的过程。由于政策终结涉及一系列的人员、机构和制度等复杂因素,因此,政策终结碰到许多困难或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①政策受益者。政策受益者不愿意既得利益受到损失;

②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不愿意承认他们制定的政策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更不愿意承认在

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③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者不愿意看到政策的被终止。

这三类人的心态,往往成为政策终结的首要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又使人们在解释政策失败时,常常倾向于从环境因素中去寻找原因,而不愿检讨政策本身的失误。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政策执行机构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哪怕它已经无事可做,没有再存在的必要,情况也是如此。这就给政策终结带来很大的困难。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以下三个力一面;

①机构的惯性。机构的惯性使政策执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如果要想修改其方向或让其停下来,必须从外部施加很大的力量才能做到。这是因为机构所固有的惯性,使它本能地反对任何变化的要求。

②机构的生命力。机构如同人一样,生存的能力很强。当政策终结危及到组织机构的生存时,它会千方百计地减轻所面临的压力,或改变策略,或调整结构,想方设法地延续政策终结的进程,给政策的及时终结带来消极影响。

③机构的动态适应性。在评估者眼中,机构是相对静态的。但是,机构本身却有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可以随着环境和需要的变化而产生变动,甚至能针对政策终结的各种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使终结计划夭折或破产。

(3)行政机关的联盟。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他们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 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制终结。这种执行政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一旦它们结成一个共同体,就能有效地威胁政策终结行为,使政策终结无法进行。这是因为行政机关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更有便利的条件进行政治活动,它们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地位影响公共政策。

(4)利益集团的阻碍。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或行贿等,以阻止政策终结。

(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政策制定要通过法定程序,政策终结也要通过法定程序。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

(6)社会舆论的压力。

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公共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在当代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共舆论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角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如果某一项需要终结的公共政策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无疑会受到极强的R}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