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设计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决策目标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因为它是决策者期望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目标的具体明确性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不能产生理解方面的歧义。在目标表述上,其内涵和外延都应当科学界定。具体讲,词义要确切,是单义性的理解; 实现要求与约束条件都要具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目标量化。
(2)目标要有前瞻性
在确定决策目标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地预测问题的发展动向,掌握问题发展的各种可能趋势,使决策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目标的规定高于现实水平,才能对政策参与者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3)目标应具有可行性
决策目标只具有前瞻性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可行性,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使决策目标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客观基础上。这些主客观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时间等方面的资源和国际、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的期望与要求等。决策日标既要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是经过主观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要避免政策目标偏高或偏低。
(4)目标要具有协调性
现代政府决策往往是复杂的多目标决策,同时要实现多个目标,其中有主要目标也有次要目标; 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期目标; 有经济目标也有社会目标; 有定性目标也有定量目标; 有相互补充的目标也有相互对立的目标。决策目标的协同,是要强调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巩固它们之间的同向性,减少它们之间的异向性,避免它们之间的冲突性。
(5)决策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现代政策系统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等级系统。除有总体目标外,还有多个具体的子目标。在由总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组成的分层目标结构中,实现上一级目标的手段,往往是下一级的目标,即下一级目标是上一级目标的手段,由此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目标—手段链。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既要避免目标异化为手段,或手段对目标的胜利,又要避免目标置换,不能用高层次的目标代替本层次的具体目标,也不能用本层次的目标去干涉低层次的目标。
2. 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答案】政策失败即由于种种原因公共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尽管人们总是试图制定并实施最有效率、最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但现实的情况是,政策失败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分析政
策失败的原因,从反面吸取教训,从而减少政策失败,提高政策水平,一也是政策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概括起来,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投入不够
一项政策制定出来,在实施过程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投入作保证,政策就很难贯彻执行下去。政策投入不够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和执行不力。
(2)目标团体不配合每项政策都有其固定的指向对象,即日标团体(或称为政策对象或政策相对人)。目标团体的态度对政策的有效执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日标团体积极配合,政策就会被顺利执行,并体现出一种优质高效的趋势; 而如果日标团体不配合,即使政策执行者投入了足够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很多精力,政策也很难被有效执行,甚至在日标团体的强烈抵制下,政策会惨遭失败。
(3)政策本身的问题
政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造成政策难以被有效执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①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卜彼此冲突。在经济生活中,不同部门出于不同的考虑制定并执行适合本领域的政策,但不同部门制定的有关涉及同‘个问题的政策却常常彼此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相互冲突。在这种情沉下,人们无所适从,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②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包括两种情况:
a. “公共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而政策却可能只是要解决其中的一个或数个问题”; b. 许多公共问题因其所涉及的复杂环境,难以解决或难以彻底解决。
③政策超前或滞后。有些政策虽然反映了人们良好的愿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惨遭失败。因为该项政策不符合现实的基本情况,更多的是基于某种观念而制定的,而这种观念在目前还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另外,有些政策的失败是因其滞后性。政策的形成总是需要时间的,再加上有些时候政府某些环节的低效率,当政策制定出来并准备执行时,政策意在解决的问题己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该项政策己明显不适宜当前的情况,若继续执行,自然会失败。
(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
有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代价高昂,所以难以执行相关政策。
(5)外在因素的干扰
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新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其中一些又是非常紧急的。此时,政府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向新问题,从而冲淡了对原有问题的关注程度。
3. 在理论预测中如何应用理论图示法和因果模式?
【答案】(1)理论图示是指一种用于帮助分析者查明和安排一个理论或因果论证中的关键假设的技术。它可以有助于揭示下列四种因果论证:收敛的、发散的、系列的和循环的论证。一个理论可能包含着这四种论证的混合。
(2)有一种程序可以用来揭示一个理论或论证的一般逻辑结构,它由如下四步所组成: ①分开并计数每个假定;
②划出表示结论的词语和表示支持论断或结论的假设的词语;
③当这些逻辑指示词被省略,但明显地是隐含着的时候,用方括号将这些逻辑指示词补齐; ④用一个因果关系图表安排已被序号化了的各个假定。
(3)因果模式是一些力求解释和预测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的简化了的理论表达式。因果模式的基本假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之间的共同变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们的结果(效果)的一种反映。因果模式的优点及力量在于,它促使分析者将因果假定加以明确化; 局限性在于分析者往往倾向于将统计分析所发现的共同变化与因果论证混为一谈。因果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卫生、教育和福利等公共政策问题领域,以弄清这些领域公共政策的决定性的因素。
4. 公共政策学的政治学研究途径。
【答案】米切尔·黑尧(MichaelHill ,或译为米切尔·希尔)在《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一书中对当代公共政策学的政治学研究途径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大致有以下三个简单的政策形成模式:
(1)它们产生于民众的要求;
(2)政治体制之外的综合性力量推动它们列入政策议程;
(3)政治体制(最广义的政府)内的人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与这一种政策形成模式相对应的研究途径(他称之为“国家和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式”)分别是:
(1)多元主义;
(2)各种环境理论和发展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变种);
(3)强调国家的权力,寻求分析政府机构内政治主体的兔色的理论。
二、论述题
5. 试论述政策德尔菲法一般由哪些相互关联的步骤构成?
【答案】德尔菲法是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其过程是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意见的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最可靠的统一意见。政策德尔菲法一般由下面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步骤构成。
(1)明确问题。政策分析人员首先要决定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应该山有见地的参与者提出。
(2)选择参与人。在这里应该把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选择出来。应选择代表冲突各方的参与人,但有必要使用明确的抽样程序。
(3)问卷设计。由于政策德尔菲法需要进行若干轮,所有政策分析人员必须决定在第一轮和后几轮中所用问卷的具体项目。
(4)分析第一轮结果。第一轮问卷收回后,政策分析人员应试着对预测、问题、目标和选择提出初步的看法。
(5)设计出后续问卷。必须为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轮(多数是为第三轮至第五轮)设计问卷。
(6)召开小组会议。召集参与人面对面地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