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土地利用规划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2. 土地利用战略
【答案】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土地利用战略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对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关系调整,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安排,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战略也是多层次多部门的,它们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它们将成为各级、各类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战略既要以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又要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3. 系统工程原理
【答案】系统工程原理是一门统筹全局、综合协调研究系统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的工程技术,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先进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对系统的结构、功能、要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4. 土地开发
【答案】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土地开发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
5. 人地协调理论
【答案】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己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理论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理论。由于人与
自然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复杂化,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界。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己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人化了的自然界。
6. 城镇用地规划
【答案】城镇用地规划就是按照城镇的性质、规模和条件,在地域空间上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城镇各要素的科学合理的安排,为城镇建设的各个方面服务。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包括城市绿地,以区域整体思想发展城镇; 在考虑城镇个性的基础上,城镇建设统一规划、有机组合,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组合成“形散实聚”的城镇群或城镇化地区。
二、简答题
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答案】项目一般是指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活动。省级和市级规划确定的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一般以项目规模作为划分依据; 县级规划确定的项目不分重点和非重点,统称项目。
(1)项目及项目类型
①项目类型。项目一般按照相对单一活动类型划分,可分为土地整理项目(包括耕地整理项目、其他农用地整理项目、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
②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是对项目特征的基本概括,应体现项目地点和项目类型等。项目的具体名称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
③项目编号。项目编号必须是唯一的,项目编号用9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6位为国家行政
,GB/T2260~1999),后3位为项目顺序号。 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项目选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影响;
②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
③具有较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
④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⑤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可靠;
⑥对实现规划目标起支撑作用;
⑦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
(3)项目选定的方法
①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划区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 ②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③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
④确定项目的界线、测算面积。
8. 谈谈你对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构建。
【答案】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过程如下:
(1)分区划线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图件资料齐全地区的分区划线处理方法。
此类型县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图件,采用以叠图法为主,聚类法、德尔菲法为辅的分区方法。分区步骤为:
①检查图件,做好所用图件的前期处理;
②叠加图件,确定国家和省批准的界线;
③图件套合,划定其他区域划界。
第二种情况,图件资料不齐全地区的分区划线处理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图件资料不全,比例尺、绘图时间不一致,对此类型的地区,可采用聚类法为主、德尔菲法为辅的方法分区划界。划区过程是:
①农用地分区。采取按类逐级排除的方法划分。即从现有耕地中划定出土地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依据国家关于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划出基本农田保护区; 从现有林地中划分出作为生态保护的林地和生产林木的林地,作为林地区; 从现有牧草地中划分出有保护意义、质量较好的牧草地,作为基本草牧场区。剩余的耕地、林地、牧草地与园地、规划为农用地的后备资源及分布在其间的乡镇企业一并划入一般农用地区。具体做法是:
a. 划分分区单元。
b. 选择分区指标及权重。
c. 聚类计算,分区划线。
②应用规划,划分各类建设用地区。目前,县级城镇、村镇、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分3种状况,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各类建设用地分区。
(2)划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区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将县域内重点的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土地整理区分别以横线、竖线、斜线的复区形式转绘到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图上。具体为:用绿色的虚线表示区域界线,用蓝色的横线、竖线、斜线分别表示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土地整理区的区域内容。
(3)统计面积,清绘、整饰成果图
区域划定后,要以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规划指标的调整结果,进行分区面积的量算和统计工作,做到面积数据与图斑大小相吻合。面积量算可采用求积仪法、网格法等。对完成的工
,形成成果图。 作底图进行清绘、着色、整饰(加注图例、比例瀑、图名、制图时间、单位等)
有条件的县(区)可结合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划区,或将土地用途分区图数字化,用微机制图,用计算机软件量测面积。
(4)分区评述
面积统计完成后,要对各个用途管制区进行评述。内容包括:本区域的面积、土地质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