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方向卷之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为:

(1)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关系在西方欧美和东方中国都是共同的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张从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中寻找双方共通的规律,这种共通规律也是从文学与宗教的差异性中显现出来的。

(2)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

希腊精神是哲人的思考,而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由于中世纪在西方文化发展史卜形成漫长的统治,所以在历史的早期,宗教即携带着它的信仰渗透于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中,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哲学与文学统一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

(3)中国以儒、道、释统称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在这种统称中我们已经无法把文学从儒、道、释三种宗教形态中界分出来,可以说,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己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上的影响。

2. 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己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中川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

3.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反叛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哪些相应的缺失? 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弥补这些缺失的?

【答案】(1)中国文化中的缺失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进行反叛,是因为美国学者费诺罗萨和庞德等人所发现了西方文化一些弊病,如浪漫主义的激情、逻辑的“暴政”、思想的概念化明晰化、语言对神秘本体意义的象征等。通过“文化互动性”这一学理视域来看,这些西方文化的弊端正是中国文化所

缺失的。

(2)中国现代文学对缺失的弥补

西方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对这些我们所缺失的异质因素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①就美国新诗运动所反抗的欧洲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而言,以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创造社对“普罗米修斯式”和“维特式”两种浪漫个人主义精神的引入不仅摧垮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学传统,而且加深了中国文学对情感、主体性等审美现代性原则的探索。

②创造社对以自我扩张为特征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引入,填补了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一个方面的缺失。最为典型的体现是郭沫若的《女神》,诗中塑造了一系列夸张的“开辟洪荒的大我形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不曾出现的形象。

③以穆木天、王独清和冯乃超等后期创造社成员以及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则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形式,而且全面刷新了中国诗学关于诗歌语言的功能、艺术的颓废主义、形而上的神秘等问题的理解。

④以李金发和穆木天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人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引入了语言的音乐性、创造性及其对美的神秘、绝对、无限的“表征”等异质因素,从另一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⑤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也在诗学思想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学所缺失或薄弱的方面。他的象征主义诗歌通过其特有的象征符号,探索和追问超乎于现象世界之上的神秘的本体意义,从而促进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

4.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采用历史比较方法,把社会历史过程的同一阶段上发生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不必考虑这些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是从俄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而来的

①维谢洛夫斯基在《历史诗学》中贯穿的历史诗学理论,文学发展的规律与历史规律相一致,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结构相似性,是比较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②日尔蒙斯基继承了维谢洛夫斯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的理论,最终提出了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学观点。

5. 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具有哪四个特点?

【答案】(1)异质性

这种旅行往往意味着让文本脱离熟悉的母语环境,通过译介进入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两相适应。

(2)跨越性

这种旅行其实质在跨越,是一个动态藕合调适的过程。

(3)体验性

这种旅行是文本的跨语境迁移,是一种文化移位,常常意味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参与交流的各方而言,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就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文化体验。

(4)间际性

这种旅行揭示了文学译介活动的主要功能,即是在推动文学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中,可以让不同的文学主体借助于译介而永远动态地处于异质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

6. 何谓大众文化,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如何?

【答案】(1)大众文化的含义

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2)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契机,其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日渐式微,经典文化受到挤压排挤,代之而起的是好莱坞大片、MTV 、通俗小说、时尚报刊、网络文学等“快餐文化”。甚至传统的比较文学和经典文学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众文化以及文化研究的影响和冲击。

二、论述题

7. 比较诗学研究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

【答案】比较诗学研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由于普遍性之呈现总是不离特殊性,故一切试图把普遍性从特殊诗学母体之中分离出来并视之为共同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靠的,并且有碍诗学之生命元气的涌现。

(2)比较诗学研究中究竟以谁为“体”的问题

真正有价值的诗学比较和理论建构应该是不同诗学互为本位、互为功用,通过平等对话来洞察对方的真实内蕴,并基于此来建设体现了不同诗学之真精神、真面目因而真正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诗学理论。

(3)如何避免“标准的谬误”问题

“标准的谬误”,是指在诗学比较研究中据以评断不同诗学之价值的标准本身往往未经审查,因而不具有普遍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形之下,比较诗学研究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避免此种结果,应另创新的话语规则,这种规则作为不居于一偏的中介,对被比较的不同诗学都有效:或者是寻求对话双方都感兴趣、思考的进路又极为相近的问题作为居间的媒介。

(4)不同诗学中类似概念的非对应性

某种特定语言中习用的术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找不到精确的对等词。要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学理上的可靠性,首要的前提之一便是应对于所使用的不同诗学概念予以正本清源式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