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述“文化研究”的历史渊源。
【答案】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大致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这种思想资源历经全球范围的“理论旅行”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学术研究。从50年代末期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倡导算起,文化研究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
(1)英国的文化研究是从一个特定的流派,即伯明翰学派成长而来。伯明翰学派是英国学界的左派,他们希望寻找一种新的革命的可能性,就把注意力放到了社群文化和工人青少年的亚文化及各种流行文化中,这是知识界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大众文化,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纳入到研究视野里。
(2)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对于大众文化的正本清源和理论建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中心的建立为文化研究在英国学术体制内部找到一个立足点,自此以后,文化研究在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3)80年代,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传到美国后研究范围被扩大和丰富,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惊人的影响力。英国的文化研究者主要是“新左派”,他们对阶级、流行文化、亚文化等问题感兴趣,而美国的文化研究者则左右两派兼容并蓄,其研究没有那么突出的政治批判倾向,他们借助于女性主义批评、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发展出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电影研究、传播研究、文化社会学等研究类型,使其成为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
(4)后来文化研究经过澳洲,再经由台湾、香港传人中国内地,中国过去没有这个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只有文学批评和文艺学的文化批评,但文化研究的内容显然要广泛得多。
2. 20世纪译介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案】20世纪以来译介学十分关注译本或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为“等值”和“功能”,整个翻译史便围绕这两个概念与译本或译者行为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交替展开。
(1)“等值”
这一概念的定义多变,一般理解为“准确”、“合宜”、“精当”、“忠实”、“应和”等,主要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方式。
(2)“功能”
这一概念强调译本与译入语及其文化的联系方式,主要指译本释放各种效果的潜能,这些效果开始于信息的交流,继之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相应效果的产生,而且要求这些效果应与原文在本族文化中所产生的效果大致近似。这些效果与某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宗教戒规、贸易往来、殖民计划、语言政策、民族文学发展等。
3. 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学从哪些学科吸取了理论营养?
【答案】(1)译介学从“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吸收营养,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2)从语言学分支学科,如语用学、批评语篇分析及计算机语料库等,引入语言学思想和分析工具。
(3)文学理论及文化研究借助后殖民理论及全球化概念,进一步拓宽了译介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
4. 从比较视域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的。
【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主要依靠三个文化过滤机制:
(1)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
①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文学
中国现代作家之所以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主义文学,就在于后者彻底否定人类以往的艺术传统的文学观念与中国现代作家既有的心理图式的冲突。中国现代作家反对的传统一般限定在思想、制度、习俗、道德等社会政治方面,而在审美心理上,他们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潜在制约。
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往往将人的理想归宿指向神秘的彼岸世界的思想,但是中国一直匿乏对超验世界和终极价值的向往和追求的宗教精神传统,因此西方的这种宗教心理一直未能得到中国现代作家的完全认同。
(2)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
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演变表现为使文学日渐疏离社会的非社会化进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则表现为使文学日益与社会接近的趋向。
②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那一天起,种种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就一直挤压在中国现代作家面前,使他们不可能像西方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将个人本位的观念张扬到极致,使个人与社会绝对对立起来,而对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灾难漠不关心。
(3)浪漫主义精神
①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虽然也存在着承继关系,但它们毕竟是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截然不同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的一些特性,正是在它对浪漫主义的反叛和超越中获得的。
②在中国,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是很难割分的,因为中国现代主义作家往往兼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倾向。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者这里,浪漫主义不仅不是与现代主义水火不相容的,而且往往成为了他们筛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过滤器。
5.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型丰富并发展了译介学的学科与理论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1)承接19世纪之理论意绪,发展了“翻译创造观”
借助于近百年理论研究的历史积淀,在扬弃并深化“可译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使相关理论得以升华,认为翻译可以“创造性地再现原本”,以适应译入语文化的现实需要,这便廓清了翻译活动的内在文化动因和运行规律。
(2)呼应并发展了20世纪初叶的“翻译建构观”
这既是20世纪初叶译学理论“语言建构观”的历史延续,又是持续的跨学科注入予以理论涵养的自然结果,并因之而形成了现在基于“权力行为”的“文化建构观”。
(3)凸现比较文学的学科品质,丰富和发展了“翻译整合观”
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近百年的译介学理论发展不断凸现这种品质,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与对话,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和理论渗透。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译介学总是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理论与政治资源,以凸显本学科的内涵发展。
6.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
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此类研究的特点即注重事实联系。形象学的实证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如果不做大量的原始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论述就会缺少基础,一旦基础发生动摇,整个论述就会站不住脚。所以形象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2)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
每一个具体文学形象的创造都必然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学研究不能使阅读简单化,一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历史或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国别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有辅助和借鉴作用。
二、论述题
7. 简述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
【答案】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研究方向不同
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也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大都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一方面,这种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个人的各种因素做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 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溶于作家的创造中,因此不着痕迹。是研究各民族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