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大学心理学导论之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二、简答题

2. 你认为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就目前有关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来看,个人的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当大脑右额叶的某个部分发生病变时,人的自我概念和性格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神经学家布鲁斯•米勒在费城美国神经病学学院会议上报告,他和同事经研究发现,位于人类大脑右额叶前部的某个区域,可能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枢。

(2)米勒的研究表明,人体生物性紊乱能够破坏各种健全的自省和自我认知模式,人要保持自我意识,需要大脑右额叶正常发挥功能。虽然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作家、科学家都在无休止地谈论“自我”的概念,但直到最近人们才拥有可赖以研究“自我”的物理基础的技术。

3. 人际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案】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会造成沟通的必要条件缺失,导致人际沟通受到阻碍。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

(1)地位障碍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政治差别、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方面都可能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党派的成员对同一政治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各异;职业的不同常常造成沟通的鸿沟,所谓“隔行如隔山”;甚至年龄也会造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即为一例。

(2)组织结构障碍

有些组织庞大,层次重叠,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太多,从而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也有一

些组织结构不健全,沟通渠道堵塞,也会导致信息无法传递。处于不同层次组织的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也不相同,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3)文化障碍

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沟通带来的障碍是不言而喻的。如语言的不通带来的困难,社会风俗、规范的差异引起的误解等等,这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4)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一个虚伪、卑劣、欺骗成性的人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为人接受。

(5)社会心理障碍

人们不同的社会心理,也是沟通的障碍。如需要和动机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又如怀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4. 简述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

【答案】领导者的心理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和改变事物、他人心理和行为状态的力量。影响力是一个矢量,可以通过方向和大小两个指标来衡量。影响力是领导有效性的关键,也是领导者具有领导能力的标志。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1)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是社会、组织赋予领导岗位的,具有强制性,迫使被影响者服从。强制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肉体折磨、经济制裁、心理挫折、消息封锁、舆论围攻等。权力包括暴力和威胁。权力影响力来源于群众的统一意志。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来源于他对群体内的资源的控制,其中包括物质资源控制、社会资源控制和精神资源控制,而这些正是群体成员们所需要的。

(2)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具有的、对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是建立在信服和敬佩的基础上的。构成非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有四个:

①品格因素,主要包括付出、使命、上进、道德、品行、作风。优良的品行使人产生由衷的敬爱感,能吸引或诱导人去仿效;

②智能因素,包括知识、技术、智力和能力,具有较高水平智能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非权力影响力;

③感情因素,感情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人产生亲切感;

④领导艺术,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创造性方式、方法,又称为领导技巧。

5. 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都有哪些与平时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答案】地震是一种强烈刺激,会引起人们明显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

反应往往遵照下列次序:

(1)情绪惊恐。首先是震惊,接着是害怕和慌乱,并且出现认知的“空白”和智力迟钝; (2)认知判断。发生在惊恐之后的某一阶段,人们将当前现象与地震知识结合起来,确认是发生了地震;

(3)外部行为。在惊恐之际,特别是在认知判断之后,力求自我保护,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表现出外部行为。

6. 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 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后来Turner 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使该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1)Tajfel 和Turner 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该理论提出之后,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社会认同”概念已经被社会心理学所广泛接受,并激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2)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3)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与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进行了区分,这些概念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的位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这与美国的认知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理解的“社会的”有着重要的区别,成为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5)Tajfel 等人采用的最简群体研究范式在涉及群体心理的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ajfel 等人由此开辟了对群体进行实验室实验的先河。

7. 一些夫妻为什么要离婚?离婚后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答案】(1)离婚原因

①引起离婚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外遇”。

②离婚的其他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a. 心理因素,包括粗暴、不尊重和性格不合;

b. 性的因素,主要指性欲不满或者没有生育;

c. 社会与行为因素,包括亲属关系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犯罪。

(2)心理感受

①解脱感

相关调查表明,离婚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具有轻松感和解脱感。多数离婚者对自己的选择是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