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二八起义

【答案】二二八起义是指台湾于1947年2月至5月间发生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1945年台湾收复后,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缉私人员殴打一名请愿减税的女烟贩,导致围观群众抗议,冲突中缉私人员开枪打死一名群众,由此引发台北市民的抗议活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这使得人民更加愤怒,台北市民的罢工、罢课、罢市反而发展为包围、冲击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台北市

,民众曾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和台湾当局交涉事件的善后问题。国民党将事态定性为“暴

,动用军队镇压了起义队伍,运动最终失败。 乱”

2. 唐宋内阁

1912年3月,【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的第一届内阁。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但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也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同盟会员占到半数,所以又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

3.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共同签订。《条约》包括前言和6个条款,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是: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国家的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条约》的缔结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帮助,更使我国获得了可靠的国际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中央研究院

【答案】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在南京成立,1949年搬迁台湾。它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院长先后由蔡元培、朱家骥等担任,下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医学、工学、心理学等13个研究所。

5. 一二·九运动

【答案】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Iz 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6. 人权派

【答案】人权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粱实秋等一批留学欧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对当时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极为不满,宣扬人权至上,要求制定宪法,言论自由,在上层社会引起了一些共鸣。

7. 镇压反革命

【答案】镇压反革命是1950年为打击反革命分子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治运动。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0年12月,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

,条例》明确规定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为止基本结束,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8. 中央文革小组

【答案】中央文革小组是在1966年5月28日成立的“文化大革命”实际指挥机构,全称是中

1966年5月4日〜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文化革命小组。经毛泽东提议,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又称中央文革小组,隶属政治局常委之下。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是陈伯达,顾问是康生,副组长是江青、张春桥,成员有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等人。中央文革小组掌握了中央很大一部分权力,逐步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实际上是只受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指挥部,为发动“文化大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9. 金圆券

【答案】金圆券是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由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3日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

,却超过二万倍。1948年8月19日,为遏制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宣布停止使用法币,改为金圆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国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金圆券发行的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强

迫民间以黄金、外币兑换。由于没有严守发行限额,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令民间经济陷入混乱,城市的中产阶级受损利益最大,使得国民党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这也是加速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0.废督裁兵

【答案】废督裁兵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重,长期割据混战。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的主张,但又认为不可有“法律外的行动”。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

,吁请军阀“顺从民意”,并组织裁兵促进会。还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宣言》

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裁兵后采取征兵制。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二、论述题

11.试评述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

,把土地分【答案】(1)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宣称土地“属于国民全体”

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类,以维护国民党政权掠夺“公有土地”和地主阶级占有“私有土地”的利益。

(2)1932年10月颁布《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代表地主阶级向农民反攻倒算,在被其占领的苏区恢复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提出“土地村公有”办法,(3)1935年9月山西军阀阎锡山提出《土地公有案办法大纲》

《中国农村》、《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揭露了其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本质,最终未能实施,山西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如故。

(4)第三党领导人邓演达提出用“和平收买”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纲领文件《政治主张》中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因其始终未取得政权成为泡影。

(5)北大教授高一涵、经济学家吴景超、马寅初等代表主张通过“和平收买”的途径来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案。他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当权的国民党身上,结果是一场空。

,校长校董多由当地豪绅担任,通过“乡农学(6)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建立“乡农学校”

,实际上是建立地主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建校”把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一。建立“乡村自卫组织”

,进行农业技术改良。避开土地所有制而来研究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最终还是无法实立“合作社”

现的。

,(7)晏阳初的“县政建设”。主张用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复兴农村”“复兴中国”。回避

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大力宣扬扫盲、卫生、改进农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方法和改良家畜,试验新法制造火腿及熏肉等。

12.简述抗战前十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答案】(1)交通运输方面,铁路、航空、水运、公路等均有了较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