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中华民国约法》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制定的约法。1914年3月,召开约法会议,根
,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
《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 ②撤消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答案】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3. 三三制原则
【答案】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豫湘桂战役
【答案】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主要分为河南战役、湘桂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日军在4, 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第二阶段,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第三个阶段,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但始终没有通车。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5.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方针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在该方针的鼓舞下,一时间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活跃起来,但在1958年的反右风暴中中断。
6. 十教授宣言
【答案】“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
,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十
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7. 1954年宪法
【答案】1954年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广大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确认了人民
革命的伟大成果和建国后经济上、政治上的胜利,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和集中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规定了公民享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等权利和自由。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根本大法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政权建设、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 全民炼钢运动
【答案】全民炼钢运动是指在1958年8月的中央北戴河会议后掀起的一场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的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1958年生产1070万吨钢是主观主义的难以实现的高指标,为了追求这个难以实现的高指标,掀起“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高潮,采取了不顾其他,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小土群,不断追加投资、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措施。“全民炼钢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生产上浪费十分严重,经济效益极差,并且造成了农业丰产未能丰收;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
9. 二月抗争
【答案】二月抗争是指“文革”时期谭震林、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同志对“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集团的反动活动进行的斗争。“文革”发动后,全国出现了混乱局面。“一月夺权”后,
形势更加严峻。在1967年1月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等对林彪一伙提出批评。2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两次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林等老同志对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一伙提出批评。16日,张春桥一伙秘密整理了会议记录,与江青密谋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批评了谭震林等老同志,江青一伙也多次批斗这些老同志,将他们的抗争诬为“二月逆流”。从此,中央政治局实际上停止了活动,“文革”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10.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二、论述题
11.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抗美援朝运动的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安全。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③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意义:
①镇反运动基本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平息了匪患。
②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
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
(4)“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
①纯洁了国家机关,教育了广大千部,提高了党的威信。
②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2.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时代背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