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豫湘桂战役
【答案】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主要分为河南战役、湘桂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日军在4, 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第二阶段,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第三个阶段,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但始终没有通车。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2.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答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阐明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惟一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这次大讨论为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 八一九限价
【答案】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
4. 金圆券
【答案】金圆券是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由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3日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
,却超过二万倍。1948年8月19日,为遏制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
宣布停止使用法币,改为金圆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国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金圆券发行的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强迫民间以黄金、外币兑换。由于没有严守发行限额,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令民间经济陷入混乱,
城市的中产阶级受损利益最大,使得国民党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这也是加速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二月抗争
【答案】二月抗争是指“文革”时期谭震林、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同志对“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集团的反动活动进行的斗争。“文革”发动后,全国出现了混乱局面。“一月夺权”后,形势更加严峻。在1967年1月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等对林彪一伙提出批评。2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两次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林等老同志对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一伙提出批评。16日,张春桥一伙秘密整理了会议记录,与江青密谋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批评了谭震林等老同志,江青一伙也多次批斗这些老同志,将他们的抗争诬为“二月逆流”。从此,中央政治局实际上停止了活动,“文革”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6. 东北抗日联军
【答案】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纷纷建立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抗联的队伍包括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周保中率领的第二军、李兆麟担任总指挥的第三路军。东北抗联长期坚持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
7. 军统
【答案】军统是国民党重要的特务组织,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前身是中国国民党党团组织“复兴社”下属的“特务处”。1938年8月成立,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其特下人员分布到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反人民的特务活动。它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在抗日战争期间也从事搜集敌方情报和对敌施行恐怖的活动。
8.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答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抗日政治主张。主要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改革政治机构; 抗日的外交政策; 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改良人民生活; 抗日的教育政策; 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抗日的民族团结。《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也是我党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政政府的政策纲领,它不仅给人民指明了走向顺利的道路,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9.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7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④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10.《国策基准》
【答案】《国策基准》是1936年8月,广田内阁制定的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文件。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一方面确保其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于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此后日本对华的政策基本就是按此实施的。
二、论述题
1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答案】(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方针包括:三个条件、八项任务。
①三个条件: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 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②八项任务:a. 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b. 巩固财经工作的统一和物价的稳定,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c. 军队部分复员和行政系统整编;d. 旧有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e. 救济失业和救灾;f. 团结民主人士,开好人民代表会议;g. 肃清各类反革命分子;h. 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等八项工作。
12.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怎样对待西方外来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循着什么样的道路来发展?
【答案】(1)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包括以下几点:
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的吸收地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文明成果。 ②我们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
③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敢于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敢于分析其中的糟粕,并敢于进行批判、揭露。
(2)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包括以下几点:
①对于西方文化,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西方文化,都应该要吸收。
②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的否定,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遵循发展的道路包括以下几点: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