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十教授宣言

【答案】“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

,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十

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2. 八七会议

【答案】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的主要内容有: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③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3.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

,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

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4. 中共九大

【答案】中共九大是指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林彪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中共九大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党章取消了党员的权利,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5. 近卫声明

【答案】近卫声明是抗战时期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

,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对手”。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国民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口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6. 国民党一大

【答案】国民党一大是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大会宣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7. 五七指示

【答案】五七指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前夕《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的简称,这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给林彪的信。五七指示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作批示的范围,而对军队的社会角色和功能,甚至对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都有构思宏大的设计。五七指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治军、治民、治国的纲领。

8. 宋教仁案

【答案】宋教仁案是1913年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的政治案件。在1913年初的国会选举上,国民党获胜,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春,宋教仁南下竟选,袁世凯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谋杀宋教仁。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刺客枪杀。宋教仁案使革命派与袁世凯决裂,引发了二次革命。

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5月,【答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但这个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10.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二、论述题

11.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如下:

(1)洗雪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显示了处在进步时代的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2)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斗争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1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抗美援朝运动的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安全。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③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意义:

①镇反运动基本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平息了匪患。

②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

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

(4)“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

①纯洁了国家机关,教育了广大千部,提高了党的威信。

②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3.试述九一八事变及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答案】(1)九一八事变的过程

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本人的视线,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东北资源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东北的战争。

②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突然攻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制造九一八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