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707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根据政策分析学家邓恩的观点,当代的政策问题的性质有哪些?

【答案】政策问题,就是经过由政策制定者(或分析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依政策分析学家邓恩(Dunn )的看法,当代的政策问题有下列特性:

(1)互赖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另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因而发生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在解决政策问题时,必须采取整体的观点,将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主观性。政策问题是人类对环境所采取行动的思考产物。虽然政策问题有其客观情势,但最主要的它是人类以概念诊释问题情景的感觉产物,是人类心智的产物(mentalartifacts )。由于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因此政策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人文的关怀; 政策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知识也必须重视心灵的感受和设身处地的理解。

(3)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类主观判断的产物,它不能脱离那些试图界定该问题的利害关系人,因此,政策问题是基于社会需求而建构的、维持的与改变的。政策问题的人为性使得我们重视政策利害关系人的重要性,当我们分析一项政策时,千万不能忘记公共政策的制定可能影响人民的权益,也有人、企业影响公共政策。

(4)动态性。政策问题的情境不同,问题自然也不同。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问题,因此,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如果问题未被正确加以陈述,则解决问题的方案会逐渐失去其时效。

2. 简述豪斯途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命题和行为架构。

【答案】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基本上是根据弗洛姆所提的期望理论引申而来,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即为:激励受个人达成任务的努力程度与欲望的影响。豪斯因此认为领导者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部属的偏好与预期,假若领导者能够增进部属对达成目标的偏好,以及祛除部属采取行动以达成目标的各种障碍,并增进预期达成的几率,将会使部属更努力工作,并使部属有较高的满足感及较佳的工作成果。豪斯认为,领导者的激励功能,包括对于部属工作目标的达成,增加个人报偿,并且澄清途径,减少阻碍或陷阱,使部属易于通过途径以获得报偿,同时在例行上增加个人满足的机会。

(1)基本命题

①领导者的功能为一辅助功能,亦即领导行为应能为部属所接受,并使部属认为领导是员工满足的来源. 同时亦为员下将来获取满足的下具。

②领导行为对部属士气之激励,其影响是由情境所决定的,此‘情境包括部属的特性与工作环境的特性。

(2)行为框架

①工具行为(instrumental behavior),即对部属的行动予以计划、组织与协调。

②支持行为(supportive behavior),对部属需要的满足,给予支持性的考虑与关心。

③参与行为(participative behavior ),领导者与部属分享情报. 征询部属意见,并运用部属的构想与建议,以达成团体决策。

④成就导向行为(achievement-oriented behavior),领导者为部属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部属有高水准的工作表现以及不断地寻求改进。

3. 简述工作生活质量。

【答案】(1)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

工作生活质量是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它包含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下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与潜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大体包括:①劳动报酬的充分性和公平性; ②安全和有利于健康的工作条件:③工作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④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 ⑤员工生涯发展; ⑥参与决策,民主管理; ⑦工作具有社会意义; ⑧保障员工在组织内的权利; ⑨工作以外的家庭生活和其他业余活动。

(2)工作生活质量发展的原因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下列方面的原因导致工作生活质量在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一场普遍的社会运动:

①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使工作者转而追求权利、平等及成功。

②教育水准的提高,使工作者的期望提升及对权威的接受程度降低,并要求参与和影响。③劳动者权益法的实施,权利的平等化,使劳动者觉悟到自己应有的权益。

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使得主雇关系是员工的自尊与荣誉、雇佣间的平等关系。

⑤新价值观形成,人们普遍认识到工作、收入、就业福利和高水平的生活不再是特权而是权利。

(3)工作生活质量的标准

工作生活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事制度的公正化,包括录用、升迁、绩效、奖惩等的公平性;

②符合组织事业发展的需求的前提下,帮助员工发展能使他们实现其能力和兴趣的事业: ③工作本身更有意义和挑战性(包括多样化、成就感和自主睦等);

④通过各种类型的奖酬有效地激励员工,并保障员工的福利;

⑤建立和促进更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群体间关系;

⑥促进组织成员的参与、民主,并实现权利的均等化;

⑦建立和保障安全与健康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⑧使理想的已经确认的组织目标和变革得以实现。

工作生活质量是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它包含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工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与潜能发挥。

4. 简述组织理论的各种不同的组织观。

【答案】组织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它是人类活动协调、合作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克服人类个体体能和智能的限制,达成某些群体的共同目标。

组织理论的组织观主要有:

(1)静态的组织观

即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简单地说,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

(2)动态的组织观

即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即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使之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性整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3)生态的组织观

这种组织观是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仅有静态的结构、动态的功能与行为,而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一个开放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种组织观强调的是:

①只考察静态的结构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素;

②既然组织是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体,故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理论与原则;

③组织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按情景的需要实行权变管理。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

这一组织观点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实际上,这种组织观是对动态组织观的一种延伸,将组织看成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有机组合。美国学者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5. 美国政治制度中权力制衡表现在哪此方面?

【答案】(1)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