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F35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扩大的价值形式

【答案】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此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和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已比较接近起来了。商品的价值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虽然比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表现得较为充分,但还存在着缺点和局限性:各种商品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这个缺点表明,在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然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2. 纸币流通规律

【答案】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公式为: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增加,纸币就会升值,物价就会下跌,引起通货紧缩。

3. 相对过剩人口

【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多余”的人口。它包括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只种形式。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所谓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 劳动生产率

【答案】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 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自然条件等。其中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程度越来越显得重要。劳动生产率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它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

5. 小资产阶级

【答案】小资产阶级是指个体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中间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存在着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依靠自己的劳动谋生。所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他们同样也受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和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不稳固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受大生产的排挤而不断分化,少数人上升为资产阶级,大多数都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丧失生产资料,变为无产阶级。

6. 资本主义银行

【答案】资本主义银行是指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主义企业,它的职能是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和各阶层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集中起来,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即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借用者之间的中介。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

7. 股东

【答案】股东是指股份公司的出资人或叫投资人。股东是股份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有表决权。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公司的核心要素。没有股东,就不可能有公司。股东的法律地位:(1)股东享有股东权。即指股东依其所持股份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股东基于自己的出资或持有的股份,对公司承担义务,享有权利。(2)股东一律平等。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按所持股份的性质、数额享受平等待遇。

8. 资本周转时间

【答案】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1)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十生产领域中的

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2)资本的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对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周转时间的长短,标志着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成反比。周转时间越短,就表明周转速度越快,则顶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 周转时间越长,就表明周转速度越慢,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越慢。

9.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立而存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经济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自身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发达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社会分工; 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 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

(1)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2)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小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3)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要降低。马克思在分析不同部门之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时候还提出了“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应当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即表现在市场上对该种商品的总供给量和需求量大体一致时生产该商品需要的时间。

二、简答题

11.当代跨国公司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跨国公司早已有之,但当代跨国公司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盈利模式、公司治理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

(1)巨型跨国公司是当代垄断组织的一种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