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

关键词: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自由主义文学观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由主义政治观的知识分子也同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考察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相互关系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发展历程、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观便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共分三章,分别讨论上述三个问题。   一定的政治概念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学活动的思想倾向和内容。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是如何体现在现代文学领域内的,这即是本文第一章所要阐述的问题。自由主义思潮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输入中国,其契机是维新运动,严复为其代表。它是作为使中国摆脱落后和愚昧状态的利器而被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西方的思想武库中挑选出来的,这就在其发展之初被深深打上了功利的色彩。维新运动失败后,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功利自由主义。相对于早期自由主义,功利自由主义更注重调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的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样在这一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在对旧有体制的批判上体现了和时代精神的一致性。然而,这种一致并没有保持很久,在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下,分别以陈独秀、李大钊和以胡适为代表的两类知识分子暂时联合在了一起,但是随着科学知识系统与信仰价值系统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自由主义者们便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出现了。两类知识分子的分歧表现在“问题与主义”问题的论争上。这次论争的缘起首先是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后期思想泛滥的不满,其次也与胡适的哲学思想有关。自由主义对新文学的影响是明显的,它在新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体现了不同的特点。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之后,本文又分析了其发展轨迹,这是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文学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领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经济变革和文学创作需求相一致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心态。根据这一原则,本文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1918年到1923年,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萌芽期。在此时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更多地是以一种理论姿态和具体的文学功能因素体现出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反传统上和具有其它思想背景的知识分子取得了一致,但也开始显露出自由的思想个性来。1923年至1928年,是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时期,自由主义作家开始在现实观察中显示出独特风格、初步呈现出流派特色来。在创作取向上,呈现为两种较为明显的趋势。一是重视作家自由情志的发抒;二是刻意经营文学本体的建设。1928年至1937年,是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多元发展与激烈论争并存的时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得到极大发展,在其内部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来,主要可分为三种,分别以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为代表。1937年至1949年,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在国统区内有一定的发展,其创作与现实拉开了较大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拥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家,但他们的理论支点却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探析他们的文学观念,是本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就总体来看,自有主义文学观共有四个方面的特色。一、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反对与现实政治革命的结合;二、在文学功利观上,坚持超功利论。但对文学的社会意义自由主义作家并未简单地加以否定;三、在表现内容上,他们反对因追求时代意义的显现而淹没个人理想的塑造,反对因表现群体意识而影响作家的独立思考,坚持人性论,反对阶级论;四、自由主义作家注重文体建设的开拓,在文学的审美表现上给予了极大关注且取得了较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