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代丧葬礼俗研究

关键词:无

  摘要

  丧葬风俗是一种悠远的历史文化传承,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因素,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那一个时代丧葬风俗的形成和发展,并且有许多还在现在广泛流行。因此,弄清古代丧葬风俗的源流与演变,这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破除封建迷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代是我国古代丧葬风俗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唐代丧葬风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风俗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以传统方式出现的,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这种传承具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唐代的丧葬风俗也不例外,不论是殡吊择葬,还是终丧祭祀,多和前代没有多少区别,如冥婚招魂之葬,埋钱焚纸的风俗,树碑埋志、建祠立庙和谀墓的风气,还有立社助葬,盛设祭盘和为亡灵设斋追福的形势,在唐代都被传承下来,尤其是南、北朝以来出乡的丧葬风俗,只是为了唐代才广泛地盛行起来。并且有许多还一直流传到现在。从而体现了唐代丧葬风俗的传承性和稳固性的特点。   二 唐代丧葬风俗的社会性   即是人们在丧葬行为中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如每年的寒食、中元(七月十五,亦是佛教的法岁日)、十月朔除夕之日、无论南北各地,唐朝人家家都要祭坟拜墓、焚钱祭祖。不过,唐代的许多丧葬风俗,又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如在南方仍然盛行西晋以来流行的“凸”字型或双“凸”型墓葬,在北方则流行北魏时才开始出现的圆形和圆角方形墓葬,而在中原地区则更是一多龛、多天井为其特征。即是同在南方,西南的四川地区多为腰坑竖穴葬(《考古与文物》八六年第一期《四川青神县唐墓清理》),而在江南的上海一带,则流行直壁墓葬。又如在墓葬的冥器上,在南方,主要以青瓷器随葬,在北方,则多为陶质冥器,而在中原一带,则更是以三彩器为其特征,虽然在唐代中、晚期以后,三彩瓷器刘传到了辽阳和江南一带,但有很快在墓葬中消失了。买地券冥器主要也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受到道教影响较深的江西地区流行,而在北方的区却很少见到。除这种地域性的差异而外,在唐代,丧葬的民族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周边少数民族的天葬、火焚和父母死而子孙不哭等习俗,这在受儒家忠孝伦理根深蒂固的汉民族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他们却视为当然。   三 唐代丧葬风俗的时代性   虽然唐朝有许多丧葬风俗都因承于前代,但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里,也具有它自身特点。随着唐代地主制的高度发展,人身依附比以前更加削弱,因而承受在人们心理上的压力也就比以前更为减轻,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四夷臣服、物阜民安、政治开明的大唐盛世,人们更多地消除了积压已久的彷徨、失望、和颓废的心理,增强了人们现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起了民族文化心理氛围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反映在民间的丧葬风俗上,便是墓祭时的娱乐之风更盛于前代。唐代的厚葬之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风靡起来,但它既不同于前秦那种埋礼器和重棺叠郭有异于秦汉时期的车马玉衣和黄肠题湊,而是更致力于精巧雕琢,同时又大讲排场。衣衾棺椁,即雕刻之华,车需冥器,穷金玉之饰,妄施队伍,假设幡霄,桐榆木马,功用尤多,大路升行,竟为华观。同时,在唐代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丧葬风俗。随着唐中叶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一带,出现了地狭人稠的局面,于是火葬之俗便逐渐流行起来,至南宋而大盛。反映了在这一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忠孝伦理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这在唐以前是不曾有过的,又如“自离乱之后,武臣为弟始行周杖之理”并很快流行起来,于是“名士之家”,亦为其兄杖。还有许多丧葬风俗,如借吉而嫁、兼造园宅、“释服于昏时”(《唐语林》卷八)等等,都是在唐代才开始出现的。另外唐代佛、道德是速滑和对丧葬的风俗的影响,比以前更为深远,尤其是为亡灵追福和立社助葬的风气,在唐代正是出于极盛的时期。   以上几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唐代丧葬风俗的主要特征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