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98社会保障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英国新《济贫法》

【答案】英国新《济贫法》是指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著名的《济贫法修正案》,它确立了“劣等处置”与“济贫院”规则,实现了减少济贫税的目标,从而赢得了社会上层与中产阶级的欢迎,却因缺乏人道而遭到了下层民众的诅咒。尽管依据《济贫法》确定的济贫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能相提并论,尽管这种立法极不平等并事实上亦未使济贫活动成为一项固定的、经常性的制度,但它毕竟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早期的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了下来,从而埋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种子,这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 法律援助

【答案】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是指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权利的社会弱者,通过减免法律服务费用,提供法律帮助等手段,实现其司法权益的一项法律保障。

3. 社会保障预算

【答案】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组成。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包括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其他收入。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对干部、职工等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自然灾害致使生活遇到障碍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4.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答案】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通常,西方国家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的总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为了提高居民社会保障福利所动用的经济资源。而且,以比例形式来体现的指标,消除了

量纲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已经成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

5. 社会服务

【答案】社会服务,又称社会福利服务,是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针对普通居民的服务,也有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看,既有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各种“院舍,冲对某些特殊困难者的集中服务。

6. 住房公积金

【答案】住房公积金是指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单位和职工个人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单位为其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户存储,归职工个人所有。这里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

7. 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度

【答案】到1956年时,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通过中央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城乡单位担负共同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护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国家直接承担着统一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直接供款和组织实施有关社会保障事物的责任,城镇企业单位负责缴纳职工的劳动保险费用,农村集体担负着救济“五保户”和优待烈军属等责任,各种单位开始普遍承担着实施有关社会保障政策的任务。国家和单位在社会保障的确立与实施过程中日益紧密的结为一体,这就是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度。

8. 劳动保险条例

【答案】劳动保险条例是指建国后,政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正式颁布的适用于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险条例》,成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及年老后获得必要物质帮助的办法,同时规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一定的保险待遇。该条例开始时只在部分企业实行。1953年1月2日,政务院对《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了修订,扩大了实施范围,并提高了部分待遇标准。以后的补充修改都是以《劳动保险条例》为基础的。

二、回答题

9. 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案】解决失业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

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将失业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高失业率和严重的就业不足,西方各国都将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优先发展目标,应对措施也由单纯的发放失业补贴变为积极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2)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

给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大量吸纳失业人员。实践证明,发展小型企业对缓解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必要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为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以吸引就业人口。

(3)加强劳动就业咨询工作,开展职业介绍服务

目前,发达国家己普遍建立了职业介绍网络系统。其中有国家开办的,也有社团和私人开办的。英、法、日、瑞典等国家劳动行政部门都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

(4)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也是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 ①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保证就业政策的实施。其具体做法是:在重新确定财政支出对象时,考虑把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从向现有企业提供补贴转向促进制订和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上来。同时,还实施旨在减少企业税收和福利开支负担,从而降低企业劳动成本的各项税收调节政策。

②金融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刺激一些行业、产业的发展,以便多吸纳失业人员。

③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来增加就业。近几年来,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首先是直接变卖企业给私人,其次是实行股份制,将国有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国家政府仍持有一定股票,以实现控股权和否决权。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改革也对增加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④促进科技政策同就业政策的结合。旨在鼓励发展可以刺激短期或长期就业增加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积极发挥新科技在扩展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加速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扩大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援助,促进其各项产业的发展,进而为提供就业岗位奠定基础。

⑤加强对外经济的合作,开拓国外市场。对外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输出,一般还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及劳务随同输出,这不仅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又会带动劳动力的跨国输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引起重视。

(5)减少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

这是西欧各国通常采用的办法:即缩短工时,提倡雇用非全日工,使更多的人有就业的机会。

(6)对不同类型的失业者提供不同的就业方式

①对摩擦性失业者,政府采取提供信息职业介绍等方式来解决。

②对结构性失业者,采取培训的办法,并通过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积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 ③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景气而受影响的失业者,国家应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采取适度经济增长,从宏观政策上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必要时还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护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