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638社会保障之社会保障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判断说明题
1. 按人头定额预付制能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以较低的医疗费用为更多的被保险人服务。
【答案】√
【解析】按人头定额预付制能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以较低的医疗费用为更多的被保险人服务。
2. 我国目前的3条社会保障线指的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答案】×
【解析】我国目前的3条社会保障线指的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制度。
3. 个人帐户制度是现收现付筹资方式的具体体现。
【答案】×
【解析】个人帐户制度是积累基金制筹资方式的体现,而不是现收现付筹资方式的具体体现。
4. 职业病是劳动者在职期间所患的疾病。
【答案】×
【解析】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它同劳动者所从事的特定职业密切联系,与劳动卫生相对应,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J 馒性伤害。
5. 建立企业年金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企业具有较好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答案】×
【解析】建立企业年金最重要的条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这是建立企业年金的基础。
6. 长期津贴项目包括养老保险津贴、伤残津贴、医疗保险津贴、失业保险津贴。
【答案】×
【解析】长期津贴项目包括养老保险津贴、伤残津贴、遗属津贴等。医疗保险津贴与失业保险津贴属短期津贴项目。短期津贴项目的支付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还包括生育保险津贴等。
二、简答题
7. 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及其改革?
【答案】(1)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①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福利国家一词最早出自于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全民福利的象征。1948年英国宣布进入“福利国家”。从福利国家模式自产生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段时期西欧、北欧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福利国家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模式给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负面影响。
②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与其说是一种制度安排的失败,不如说是这种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调控不当或控制机制乏力所致。这一判断的前提,就是要客观地审察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既不能忘记这种制度曾经起到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忽视后来出现的某些负面影响。这样客观地评估福利国家的发展,可能有助于找到可行的改革方案,进而修正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初衷且具有惯性的发展路径。
(2)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
①削减福利支出。
②调整福利结构。
③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④引入私营机制。
⑤各国还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社会保障待遇被骗取。
总的来说,改革并未动摇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社会保障支出的膨胀速度有所缓和,行政效率亦有好转。福利国家的改革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过时,福利国家的改革是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而不是放弃。
8. 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公平原则
①根据公平原则,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必须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公平地对待每个国民并确保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以此达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②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物质财富尚未达到十分丰富的阶段时,公平原则亦只能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尽管公平原则的落实需要循序渐进,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即是这一原则日益得到落实的过程。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①社会保障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因此,社会保障的发展亦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既不能单纯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单纯强调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与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使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陷入被动。
②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社会发展客
观上决定着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国家或社会便会因风险的发生而形成社会问题与社会危机。
③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事实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
(3)责任分担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有必要确立责任分担原则。因为政府包办或者企业与个人承担过重的责任,都会损害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并无助于解决那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只有确立责任分担原则并按照这一原则来让政府、企业、个人乃至社会等合理分担社会保障责仟,这一制度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①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②选择性原则:是一些强调效率优先的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遵循的一项原则。其含义在于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入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③普遍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的关系:在肯定普遍性原则并尽可能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同时,不能将选择性原则与普遍性原则对立起来,而是应当承认发展中国家按照选择性原则或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与过渡性。
(5)其他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需要遵循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①互济性原则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作贡献,他人也为我作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正是这种互助或互惠制的强制化、固定化和规范化。
②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不仅企业与个人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或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亦必须依法行政而不能越权行事。
9. 90年代国际社会保险改革发展的新特点?
【答案】90年代国际社会保险改革发展的新特点是:
(1)国际社会保险改革主要采取的是平缓的渐进式改革。目前,渐进式改革主要有以下方式: ①改革缴费制度,增加缴费收入。解决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入不敷出问题,首先可以增加缴费收入。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提高了社会保险基金缴费率,以缓解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压力。
②改进计发办法,节约支出。在养老金方面的节支措施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体制度,降低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严格养老金给付条件以及提高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等方法:在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