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98社会保障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补充健康保险
【答案】补充健康保险是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除了参加法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通过保险的方式对被保险人因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或收入损失提供额外经济补偿的保险保障,一般有商业健康保险、企业自我保险、健康维持组织、优先服务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等多项计划形式。
2.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答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指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以该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该计划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3. 国家医疗保险
【答案】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亦称为全民医疗保险或全民健康保险,是指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向全体国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医疗服务的模式。国家医疗保险资金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形式筹措,然后通过预算拨款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疗机构,国民在看病时享受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实行国家医疗保险的国家,均由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各种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活动具有国家垄断性。
4. 教育救助
【答案】教育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通过减免学杂费用、资助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
5. 宪法
【答案】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社会保障法、法规和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依据。宪法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最高权威
性、原则性、概括性、适应性、无具体惩罚性、相对稳定性、广泛性、历史性、灵活性、纲领性等特点。
6. 储蓄挤出论
【答案】储蓄挤出论是指第_次世界大战前后,早期凯恩斯本人曾经预言社会保障的发展可能阻碍私人储蓄的增长的观点,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此进行充分的论证。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马丁. 费尔德斯坦。他在1974年提出,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工作和退休模式小是固定的,当退休决策和储蓄决策被同时做出,一些外生变量能够通过改变退休来影响储蓄。
7. 劳动能力测试
【答案】劳动能力测试是以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的平均劳动能力作为对照标准,评价工伤职工伤残后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大小。这一评价标准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可比性强,缺点是评价指标多,操作复杂。
8. 给付确定模式
【答案】给付确定模式是指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支定收”模式,维持的是短期内的横向平衡,一般没有结余。这种模式通常和现收现付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二、回答题
9. 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
【答案】社会保险制度的卞要特征有:
(1)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尽管政府与雇主均承担着供款责任,但劳动者要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仍须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因此,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便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特征。
(2)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险面向劳动者,它保障的不是劳动者已经发生的生存危机,而是其可能发生的收入丧失或剧降风险,其目的在于解除劳动者在年老、工伤、疾病、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并通过对劳动者的收入保障来解决其家庭危机。
(3)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社会保险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社会救助相比,社会保险显然具备了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经济基础,其保障水平更是普遍高于社会救助项目,从而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4)保障过程强制化、规范化
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使提供社会保障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而享受社会保障则成了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这就使得社会保障由此进入强制化与规范化发展阶段。
10.比较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
【答案】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和大社会保障的概念相通的,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都属于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相平行的概念。比较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制度时,社会福利指的是狭义的社会福利。三者的差异主要有:
(1)国家承担责任不同
社会福利范围广泛,即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因此政府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公办社会福利事业国家要承担管理和财政责任,民办的社会福利事业政府主要是监管和规范的责任; 而社会救助则是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 社会保险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规范和管理。
(2)保障对象不同
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国民; 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或者惠及其家属; 社会救助的保障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灾民。
(3)权力和义务的关系不同
社会福利即包括免费的服务或设施,也有一些低费的服务,因此社会福利有的项目是权力和义务相结合的,有的则具有权力和义务的单向性; 社会保险则是完全的权力和义务相结合,只有承担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劳动者才有权力获得收益:社会救助的各项目则具有权力义务单向性的特点,受助者享受社会救助待遇不需要以承担义务为前提。
(4)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福利是为了保障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而社会救助则是最低水平的保障,目的是免除国民的生存危机。
(5)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不同
现阶段,社会救助的地位下降,社会保险的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主题内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福利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社会福利将占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地位。
11.社区的要素有哪些?
【答案】“社区”一般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它一般为地域的、规模较小的基层社会共同体,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在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社区必须具备4个基本要素:
(1)地域要素
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区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会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的“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是一个人文区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