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2. 什么是冒险转移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冒险转移”现象是指在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的现象。冒险转移现象的发现令人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引起许多学者浓厚的兴趣,要进一步探讨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各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设,主要有下述五种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

每一种包含风险的决策都与一定的责任相联系。风险越大,失败的概率越高,决策者肩负的责任也越大。责仟往往引起决策人的情绪紧张,焦虑不安,不敢贸然采取有较高风险的决策。而群体之所以采取有更大风险的决策,是因为对决策后果的责任可由群体全体人员分摊,万一决策失败,追究责任时不致独承其咎,这样就减轻了个人的心理负担。

(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

在群体中总会有领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在群体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与胆略,往往会采取冒险水平较高的大胆决策。同时,由于对群体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决策中有较大发言权,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证明他们采取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因而他们的决策会被群体所接受,变成群体的决策。

(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

在许多群体内,提出有根据的冒险决策会得到好评。因此,群体中的个人提出自己的决策意见时,往往要与别人的意见进行比较。如果个人的意见在冒险水平上低于群体其他成员的平均水平,则会感到不安,担心群体可能对他有不良的印象。基于这种考虑,个人在参加群体决策时提出意见的冒险水平往往要高于单独作决策时的冒险水平。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比较可能产生冒险转移现象。

(4)效用改变的假设

这种假设是用效用理论的术语来解释群体决策的胃险转移现象。从这种假设来看,在群体中通过

讨论彼此交换意见,会影响到个人选择方案效用的改变。同时,彼此相互影响也会改变冒险的效用,发生趋同现象。但这种假设并不能全面解释冒险转移现象,不能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群体决策向增加冒险的方向转移而不是向保守方向转移的原因。

(5)“文化放大,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若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崇尚冒险,则这种价值观会被“放大”,从而扩散与反映到该文化中的群体决策中来。

综上所述,五种假设虽然都试图解释群体决策的冒险转移现象,但各自都不能解释全部实验材料。由此看来,很可能这种现象相当复杂,其发生受多种因素所制约,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可能不同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因此,这五种假设中的每一种都有一定意义,但不能以偏概全,而应相互补充。

二、简答题

3. 说明组织发展概念的演变。

【答案】组织发展是近二十儿年来组织行为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组织行为学所讲的组织发展,是一个学术专称。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很短,所以“组织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随着研究内容在实践中的不断充实,人们对组织发展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演变。

(1)早期最狭隘的观点,把“组织发展”等同于“敏感性训练”较为广义的观点则将“组织发展”视为“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的措施”,这一点以美国“全国训练实验室”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组织发展专门致力于组织中的人事改革,诸如处理个人的激励、权力、知觉、人际关系、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关系等的过程。

(2)以贝格哈特为代表的组织发展理论家从目的性和方法论的角度上提出了另一个定义,认为组织发展是运用行为科学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全局性的和自发动的话动,通过对组织内各种过程的有计划的干预,以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健康发展。

(3)近年来随着组织发展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它的含义也随之有了发展

比尔认为,组织发展是从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做出行动计划、采取干预措施到评价的整个系统的活动过程,目的在于:

①使组织结构、活动过程、战略、人员以及组织的作风、制度更好地互相配合;

②提出新的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开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实现这些目的。要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并通过组织成员和外来的变革咨询人员的共同努力。

(4)目前组织发展特别强调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就要求管理者觉察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于萌芽状态,争取主动,这样才能使组织永葆活力。

4.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都是公平理论里面的概念。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

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比较方式包括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1)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指人们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和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努力及耗用在职务上的时间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F 式所示: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①情况一: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 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②情况二: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OP 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2)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人们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①情况一: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②情况二: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

5. 人员激励应遵循哪此原则?

【答案】激励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正确的激励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

①目标设置必须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否则激励将偏离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