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案】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入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根据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的论述,政策问题的特征有: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一个社会领域(如能源)中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其他领域(如卫生、保健、、就业)的政策问题。实际上,政策问题不是独立的实体或现象,它们是整个问题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最好的是刻画为“混沌”,即由那些产生社区各种令人不满的外在条件所组成的系统。要想通过使用种单一分析途径,那种将问题分解成它的构成要素或部分的途径一一来解决问题系统是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有时,“解决十个相互联结的问题比解决单一的问题更容易”。相互依赖的问题系统要求一种全面考虑的途径,即一种将闻题看成不可分割的和离开它的构成系统就无法测量的观点。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选择地加以定义、分类、解释和测量的。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是客观的(例如,空气污染可以根据大气中的气体和微粒的比例来定义),但是,有关数据可以明显地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典型的解释。政策问题“是影响环境的思想的产物; 它们是问题情景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由分析者从这些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所体验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有如原子或细胞,是概念的构造”。在政策分析中,重要的是不要混淆问题情景与政策问题,因为后者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将经验转化而产生的精神(人工)产品。

(3)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只有当人类做出关于改变某些问题情景愿望的判断时,政策闻题才有可麓。政策问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的产物; 它们最终也被人们当作客观社会条件和合法定义来加以接受。因此,政策问题是社会地构造、维持和改变的,问题不会脱离定义它们的个人或团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自身构成政策问题的种种“自然的”社会状况。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对于一个特定的政策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因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问题和定义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即使所要解决的问题小过时,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会过时或失效。

2. 公共政策学的政治学研究途径。

【答案】米切尔·黑尧(MichaelHill ,或译为米切尔·希尔)在《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一书中

对当代公共政策学的政治学研究途径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大致有以下三个简单的政策形成模式:

(1)它们产生于民众的要求;

(2)政治体制之外的综合性力量推动它们列入政策议程;

(3)政治体制(最广义的政府)内的人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与这一种政策形成模式相对应的研究途径(他称之为“国家和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式”)分别是:

(1)多元主义;

(2)各种环境理论和发展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变种);

(3)强调国家的权力,寻求分析政府机构内政治主体的兔色的理论。

3. 如何评价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答案】(1)政策分析学者提出了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①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日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的连续性。常规变化模式以“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类型为基础。

②范式转换或中断一平衡模式,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断或飞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范式转换模式以“社会学习”(即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变化的感知)作为基础。

(2)常规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①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这一类政策变化就是“常规的政策变化”。在这种变化模式中,允许在没有改变政策基本方向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政策做出修改和补充。

②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来加以处理。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

③政策风格是政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政策风格由政府解决问题途径和政府与社会团体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所决定。政府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分为“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反应)”两种。

④综合看来,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a. 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b. 国家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①在此种政策变化模式中,公共政策这个共同体所持有的“政策范式”,诸如关于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政策所具有的方向、目标及其所赖以生成的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等发生转变,而引起这种变化往往是社会学习过程。范式变化表现为政策连续性的中断,或政策渐进过程的中断(因此又称中断一平衡模式)。

②一个政策范式是与政策活动者紧密相关的智力构造,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公共政策活动者所持有的一系列知识、经验、观念。

“政策范式”概念的倡导者霍尔分析了政策范式变化过程,他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a. 范式稳定性。在这一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被制度化,并进行政策调整。

b. 反常的积累。在这一阶段,与现存正统不相适应或相矛盾的现象出现,或现实世界的发展超越了正统所能解释的范围。

c. 实验。在这‘阶段,人们努力扩展现有的范式,以说明反常。

d. 权威的破灭。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官员和专家失去信任,新的参与者向现有的范式挑战。 e. 争议。在这一阶段,争论遍及公共领域,并包含了更大的政治过程(包括选举和党派争论)。 f. 新范式的制度化。在这一阶段,新范式的倡导者经过或长或短的时期而使范式获得支配地位,他们改变现有的组织和决策安排以便使新范式制度化。

4. 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变迁的概念。

【答案】(1)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2)政策变迁

政策变迁是指这样一种政策发展变化过程,即决策者通过政策评估及监测,在获得政策执行及政策结果的信J 息之后,对政策去向做出判断和选择:维持、延续、调整或终止该政策。

二、论述题

5. 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托马斯. 戴伊的“政策”定义是从某一方面来论述的,仅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因而小可避免带有片面性的倾向。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把握“政策”的内涵:

(1)政策主体。任何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权威机构、政党及其他政治集团、团体。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目标取向。一定的政策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日标指向明显。

(3)活动过程。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日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