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公共管理学(含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公共管理学(含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2 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公共管理学(含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9 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公共管理学(含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16 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公共管理学(含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23 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公共管理学(含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30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并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答案】(1)内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的主体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之内; 外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主体不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而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
(2)以办培训班为例来说明
办培训班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管理、监督、控制、考核等手段进行内部评估和反馈,内部评估和反馈主要体现为让学员填写评估表或进行访谈、观察,对授课教师、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室及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培训时间等的反应评估,以及对学员进行测验、写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的学习成果评估,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建档、分析汇总上报,并在相关例会上提出改进意见。
在培训班结束后还可通过观察、访谈、行动计划书、业绩评估等追踪方法建立一套外部评估与反馈机制。而外部评估与反馈则体现为培训后对学员行为改变和绩效改善两方面的评估,具体可通过主管的观察或访问学员主管、同事、部属,针对学员接受某些课程的培训后的表现和能力改变来开展,也可制作并填写培训后跟踪调查表等来实现,并在本专业指导小组总结工作会议或公司相关会议上将有关培训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反馈,同时向公司人教部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2. 政策终结有哪些形式?
【答案】(1)政策终结的概念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一般而言,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六种:
①政策废止。指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政府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地清理、废止大量不合时宜、过时了的政策。
②政策替代。指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正、修正。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旧政策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充分实现政策的目标。
③政策合并。指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中去。合并政策有两种情况:a. 将原有的政策内容合并到现有的政策中,作为现有政策的一部分; b. 将多个旧政策加以调整,合并成一个新政策。
④政策分解。指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这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⑤政策缩减。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
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主要表现形式有:缩小对政策的资源投入,减小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另外一种方式是,把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废除,而保留原来政策中合理的部分。
⑥政策的法律化。指一项经过长期实行有效的政策,为了提高其权威性和强制力,经过立法机关和授权立法的行政机关审议通过,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政策终结。
3. 在政策执行中如何进行工具选择?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政府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在执行政策时,选用何种政策工具以及用哪一种标准来评价该政策工具的效果,对于政府能否达成既定的政策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政策执行中的工具选择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日标、工具的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和意识形态五种主要因素。
(1)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来自政策问题,只有首先对问题进行诊断之后明确目标,才能找到一个全面的解决办法,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力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
(2)工具的特性
每种工具都有其特征、适用范围及优劣。每种工具的倡导者都想让人们相信他们偏爱的工具是管理者的灵丹妙药。事实上,每种工具都有其适用范围,都有其价值,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不同工具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被用于解决不同问题,运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
(3)工具应用的背景
①执行组织。某个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执行组织会考虑这些影响。
②目标团体。目标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而小同政策工具会对目标团体产生不同影响。
③其他工具。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④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除了上述的环境因素外,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工具选择。
(4)以前的工具选择
工具选择不仅与工具的有效性相关,而且确立政策工具的“正当过程”在评价政策工具时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工具被赋子了组织的价值。
(5)意识形态
工具选择还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4. 简述韦唐的政策评估模式。
【答案】韦唐从政府干预的实质结果入手,按“组织者”的不同将评估模式分为三大类: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化模式。
(1)效果模式
①目标达成模式。目标达成模式是探讨评估问题的传统方法,‘已主要山两部分组成:a. 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b. 影响评价。关注结果是不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应用目标达成模式要按三个步骤进行:a 明确政策(项目)目标政策(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程度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以测量的客体; b. 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上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c. 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
②附带效果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正好解决了日标达成模式的“困境”,即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附带效果是指项目目标范围之外的影响,与主要效果一一政策制定者有意识地想要得到的主要实质性影响一一相区别。附带效果模式的特征是预定目标仍然是基本的“组织者”,但是要充分考虑到附带效果的存在。
③无目标模式。无目标模式最初由米歇尔·斯克里文设计,他猛烈抨击评估者沉迷十预定的干预目标,被牵着鼻子走。无目标模式的“组织者”是结果一一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结果。评估者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观察政策实施,然后找出所有相关的效果。无目标模式对政策效果持广阔的视角,它帮助评估者全面关注结果,尤其是一些可能被忽视的结果。无目标模式与政策效果模式的主要区别是:附带效果模式仍然是“基于日标”之上的,同时辅之于对各种附带效果的考察评估; 而无目标模式则完全抛开政策的预定目标和其他事前标准,只分析研究结果,单纯判断结果的价值。
④综合评估模式。综合评估模式的评估范围比目标达成模式广泛得多。该模式认为,评估不应只局限在已得到的结果上,而至少应包括执行,甚至还包括计划。综合评估模式与目标达成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达成模式关注的是预定的和实际的结果是否相符,而综合评估模式除了关注结果,也包括判断政府干预的计划、决策和执行阶段。
⑤顾客导向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将政策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准则。顾客导向评估的核心是项目是否使顾客的关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
⑥利益相关者模式。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对政策(项目)的目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它和顾客导向模式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顾客导向模式关注的对象是受影响的一组利益群体,而利益相关者模式关注的是所有对象。应用利益相关者模式首先要找出卷入或对项目的出台、执行和结果感兴趣的主要团体和个人。
(2)经济模式
同效果评估模式相反,经济模式最典型的特征是关注成本。经济模式可以分为生产率模式和效率模式。
①生产率模式。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韦唐在德洛尔提出的政策评估常用价值准则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形成了以下10条准则:a. 过去; b. 国内比较; c. 国际比价; d 水准基点; e.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