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开发
【答案】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简答题
2. 布鲁纳提出的教学认识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布鲁纳的教学认识论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关于知识的属性问题。他认为,知识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那样是外部客观实在的反映或模拟,知识并非是价值中立的;恰恰相反,知识是人们基于经验中的材料而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使经验中的材料具有意义和结构。由于人们对规律或事物的体验是不断变化、不断深化的,知识的内容因而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科学知识必然是不断发展的,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探究过程。这就是科学知识的本质。
(2)因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和人类的知识探究过程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教学过程就不应当像传统上所作的那样,仅仅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当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而且也获得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3)提出的一个著名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以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其基本精神是:使学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某一方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特征。
3. 解释克伯屈的“整体性学习”。
【答案】克伯屈认为,整体性学习应包括三个部分:“主学习”(即直接学习)、“副学习”(即相关学习)和“附学习”(即间接学习)。
(1)“主学习”是指一种对事物的直接学习,直接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副学习”是指由“主学习”而联想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3)“附学习”则是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所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4. 学生认识或者说儿童认识与从事物质生产(工农业生产)和精神生产(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的成人的认识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这两种认识的关系是:
(1)这是两类不同的认识,每一类认识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在认识方式及其发展方面,成人有成人的价值,儿童有儿童的价值。
(2)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儿童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观一思维一实践”这一般认识路线,儿童的认识也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
5. 如何理解形成性评价与效果评价?
【答案】对形成性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理解如下:
(1)形成性评价与效果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提出的评价类型。
(2)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3)效果评价即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因此,效果评价往往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
6. 举例说明什么是辨别学习。
【答案】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辨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图画和符号的辨别,是一项很重要的理智技能。辨别学习关注的往往是客体的明显特征,儿童要根据这些特征作出不同的反应。
7. 简要说明你对主体取向的评价的理解。
【答案】对主体取向的评价的理解:
(1)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2)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3)这种评价取向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4)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三、论述题
8. 试评述班级授课组织。
【答案】对班级授课制的评述:
(1)班级授课组织是指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的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和现代工业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和现代民主制度追求教育平等的需要。班级授课组织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广泛流行了100余年,目前仍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在于:
①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教授、指导下共同前进。而且,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交流,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②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③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对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④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形成。
(3)班级授课组织的不足在于:
①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②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
③班级授课组织虽然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9. 针对目标模式本身,斯腾豪斯是如何进行批判的?
【答案】就目标模式本身来讲,斯腾豪斯认为,把目标模式普遍应用于课程开发会存在两个基本障碍:
(1)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斯腾豪斯认为,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是很适用的,它通过分析使要形成的操作行为明晰化,从而促进了训练过程,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目标模式显然是不适宜的。这是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通过它,人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因而,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它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目标模式显然与此要求相悖。按照斯腾豪斯的说法,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使教育结果的质量标准“形式化”。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降低了质量标准。此外,目标模式还有使知识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工具化”的倾向。它通过武断地规定思维界限及对知识中的未决问题武断地限定答案,使学校获得了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与力量;而教师的角色,则从一个复杂的知识领域中的学生,转变为传授学校认可的观点的师傅了。
(2)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斯腾豪斯认为,目标模式的方法,基本上是一种通过使目标明晰化而改善实践的尝试。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却不能改进实践。因而,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发展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的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
10.试述学生认识或者说儿童认识与从事物质生产(工农业生产)和精神生产(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的成人的认识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两种极端做法。
【答案】这两种认识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两种极端做法:
(1)这两种认识的关系是:
①这是两类不同的认识,每一类认识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在认识方式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