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答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

2. 简述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

【答案】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该理论是在呼唤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张人性本善,每一个儿童都存在自我活动、自我发展的天赋的能力,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即“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确立的。经验是儿童的直接经验与学科教材之间的历史的统一,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持续生长”,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这种经验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现代课程中“科技理性”的膨胀及由此导致的课程的“非人性化”的反动。其最终目的是个体的独立自由、个性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3. 简单划分综合课程的类型。

【答案】综合课程的类型:

(1)根据中心主题的来源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和“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2)根据课程综合的程度,可以将综合课程作出划分为“学科际课程”、“多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主题课程”。

4. 杜威之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理论依据是他的知行统一论。杜威认为,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所以观念、知识包含着行动。另一方面,人的行动又是基于观念、知识的,又是受观念、知识指引的,是观念、知识的运行过程、具体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也即是知识。所以,杜威是从过程的意义上理解、从经验的意义上理解知行关系的,在这个意义上。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所以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5. 教学中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导地位属于哪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答案】属于自主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要考虑到课题的难度、学生知识和能力前提、时间安排等等。

(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教师要协助学生准备这些手段。

(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教学时选择自主性学习活动有效的阶段、考虑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否适宜等等。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些困难提供可能的帮助。

(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6. 试述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的贡献以及局限之处。

【答案】(1)夸美纽斯的贡献在于:夸美纽斯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如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由于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时期,因此夸美纽斯提出的理论也存在局限之处:他的教学论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某些中世纪的世界观。他的世界观具有宗教痕迹,他相信“造物主”的英知。所以,他的教学论并不是首尾一贯的。

7. 简述人类自从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科学与技术之关系的沿革已经历了哪两个历史阶段?

【答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

(1)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2)开始于20世纪中叶以后,对应于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三、论述题

8. 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

(1)特定课程变革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属于这方面的因素包括: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 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包括: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特征的因素包括:校长的角色;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4)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这类因素包括:政府机构的力量,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社区的支持,课程变革越能够与社区文化整合于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越来越相互渗透,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

(5)总之,课程实施取得成功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擘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这四类因素缺一不可;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时,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9. 霍德和霍尔归纳出的三种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富兰在1992年的著作中曾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六种策略是什么? 你认为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

【答案】霍德和霍尔归纳出的三种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富兰在1992年的著作中曾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六种策略及个人认为的课程是适中的领导风格如下:

(1)霍德和霍尔归纳出的三种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

①“反应者”。该风格将教师视为专业人员,认为校长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学校正常而流畅的运作,校长是民主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当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

②“管理者”。该风格认为校长的职能是以管理为核心,其作用在于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日常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对国家或学区发动的课程变革计划要忠实地实施;

③“发动者”。该风格认为校长应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成为课程变革的经常的发动者,校长应具有教育创新意识,能够与教师、学生一起不断创生新的课程。

(2)富兰在1992年的著作中曾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六种策略是:

①强化学校的合作性文化;

②利用不同的科层机构刺激和增强文化变迁;

③鼓励教职员的发展;

④对文化规范、价值及信念进行直接而经常的沟通;

⑤与他人分享权力并提高个人责任感;

⑥利用符号表达文化价值。

(3)对第三问的回答可根据前两问的答案,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并稍加陈述个人的观点,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性。

10.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答案】开发隐性课程应当:

(1)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必须清醒意识到在课程整体中,不仅存在独立的隐性课程,而且任何显性课程必然具有隐性课程效应。因此,要发挥显性课程的积极的隐性课程影响,减少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要增强反省意识,还要善于运用课程开发的“审议”艺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