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论与课程论之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人们看到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二、简答题

2.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指什么? 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崛起的一些对教学实践最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是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它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建立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有着不同的旨趣。

3. 布鲁纳对“学习准备”的理解与源自于“儿童中心”理论的“准备观”有什么不同?

【答案】近代教育思潮中“儿童中心”的重要理念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主要不是由于来自环境的影响,而是其自身的自然展开过程。按照这一观点,准备,就是容易而且有效地学习某种知识的心理素质。如果不具备这种相应的心理素质,学习者即使努力,也收效甚微。

而布鲁纳则认为这种所谓的学习准备是一种僵化的准备观,它不过是一半真理,是有害的。因为教学的设计固然要考虑儿童发展的适当期,但适当期并不是自然出现的生理年龄段。这种准备观的最大弊端是“让人单纯地去等待有准备”,这使得教学往往落在儿童智慧生长的后面,奴性地跟从生长,而不是有效地促进生长。布鲁纳主张,正确的准备观不是这种生理概念,而是教育概念。充分掌握先行的、较简单的知识技能,构成学习后行的、更高深的知识技能的心理基础,这才是“准备”的真正涵义。即是说,“准备”是受教育影响而引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影响的概念函数。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盲从儿童智力发展自然进程。教育影响理应成为加速儿童的准备、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生有准备,或者为准备提供机会”。

4.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缺陷有哪些?

【答案】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存在的缺陷有:

(1)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似乎是人为的。因为在人的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3)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彼此之间,界限不十分明确。

(4)布卢姆等人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层级结构,这值得怀疑。

(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学科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挑战。

5. 简述泰勒原理中,关于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答案】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是由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

构成的。

(1)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2)“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

其中,由于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的决定因素,又是开发评价程序和评价工具的规范,所以,“确立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也正因为此,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6. 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并请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教师应遵循下列五项“过程原则”:

(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

(3)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探究,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

(4)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

(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7. 简述人类自从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科学与技术之关系的沿革已经历了哪两个历史阶段?

【答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

(1)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2)开始于20世纪中叶以后,对应于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三、论述题

8. 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包括: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即是说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意义的建构各不相同,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构建。

9. 简述“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

【答案】泰勒原理的贡献在于,它对目标的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50~60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模式。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版至今近50年来,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探讨入门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且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其局限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对于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泰勒原理并不予以回答,它只是“对可藉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程序作了阐释”,我们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不同的课程理念来填充这个框架而得到不同的课程计划,这就给泰勒原理发挥作用留下了相当的余地。这也正是泰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的要窍。但正如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所言:“从根本上说,科学的旨归不在于高度的可能性,而在于由经验作坚强后盾的高信息量的内容。只因没有告知人们什么或告知甚少,一种学说的可能性也许是非常高的。因而,高度的可能性不是‘好’的指标——它也许仅仅是低信息量内容的一种象征。”

总之,我们可以公平地说,除了其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

10.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

(1)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直线式课程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