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3. 定性说
【答案】定性说是程颢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颢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4. 齐物论
【答案】《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
是非和不同。“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5. 大共名与大别名
【答案】大共名与大别名是荀子对概念的大小和基本种属关系作出的分类。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认为既然事物的类有大小、种属的关系,那么概念也应该有大小和种属的关系。荀子将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共名”; 低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别名”。但这两级的区别是相对的。因为“共”上还有“共”可以一直推到最高最普遍的类概念——“大共名”。同样,“别”下也还有“别”事物的一个大类的名称叫做“大别名”。“大共名”为遍举,是从逻辑综合的角度而言的; “大别名”为偏举,是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而言的。
6. 寻孔颜乐处
【答案】“寻孔颜乐处”是“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的简称,它是周敦颐的一种人生理想,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志伊尹之说志,学颜子之所学”。对于颜子的境界,周敦颐指出:颜子所追求的东西与人人共同追求的富贵相比,富贵为小,此为大,颜子见其大而忘其小,达到了超出富贵贫贱的境界,所以内心能够获得一种充实稳定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人生利害而获得的高级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颜子的快乐是与道合一以后所自然产生的快乐,这种境界是一种超道德境界。
7. 交、轮、几
【答案】“交”、“轮”、“几”是方以智提出的三个概念。他认为,“交”是例如“虚实”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合二而一”; “轮”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移,指对立面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前后发展; “几”是事物变化的微小开端,指事物内部运动的源泉,贯穿于虚实前后之中。方以智所提到的“交”其实是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一面,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一定是相反的,但是这相反的两面却能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交”则自然会有“轮”和“贯”(即几),“轮”表现了事物的相续发展、昼夜不停的状况,而贯和统则超越一和二的差别,差别对立也就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8.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二、简答题
9. 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答案】同属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背景、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也是各具特点的。
(1)哲学观的不同
①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偏于宇宙学。
a. 老子的哲学观是为其政治观和历史观服务的。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在老子辩证法上的直接反映是世界万物都包含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b. 老子认识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丁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同时,老子的对立面转化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的无尽过程,而无视对立面转化的条件,认为推动这一转化的来源便是“道”。
c. “道”是万物的“始基”世间的一切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由“道”来支配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 老了捕捉到事物的矛盾性,通常会被转化为人生处世的一种智巧。他认为只有首先处于矛盾的被动、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终才能转为矛盾的主动、主导、刚强的一方,这就是智巧。
②庄子
庄子的哲学思想偏于人类学。
a. 庄子对老子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却把这种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用相对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的一切事物,否定相对之中有绝对。
b. 庄子认为事物的性质不是由该事物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该事物时的主观偏见所决定的,它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c. 与老子的“道”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不同,庄子认为“道”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实体,人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而得“道”继而与“道”同体,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 庄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引出“万物一齐”的“齐物”之论。
③功用
老子的哲学观是用来为其政治观和历史观服务的,而庄子的哲学观则是落寞的奴隶主阶级用来逃避现实的。
(2)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①老子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 庄子主张“物我为一”否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②老子主张杜绝圣人的假仁假义,树立朴实的风尚。因而,他要求人们“少思寡欲”做到内心和外表的纯美。其主张看似“无为”实际上为“治”处世态度是积极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