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2.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4.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5.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

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6.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7.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8.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二、简答题

9. 郭象是如何看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1)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名教是指名分教化,是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与道德规范; 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质与法则。针对此问题,当时人们或推崇自然,或护名教,多把它们看做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排斥的。郭象则一方面肯定自然,另一方面又把名教看做自然的体现,这样就把自然与名教等同起来。

(2)本用一体

在本与用的关系上,郭象着重强调两者不可相离的一体性。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仁义”之类的道德规范完全是人的本性,只要任其发露就可以了; 认为“仁义”并非人的本性,完全是不必要的忧虑。他以牛不辞穿鼻、马不辞络首是牛马本性中就具有的作为例子,来说明“仁义”即在人的本性中。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是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性之中。因此,服从于仁义等名教规范,当然是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他进一步分析说,人与物都各有其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每个人或物的本性又都有他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不能逃脱,也不能改变。因此人皆需安于自己的性分,安于性分即顺从名教,也就是顺从自然。

总之,郭象由“名教”合于“自然”推论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可称谓“名教自然论”。他把个人内在的本性同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使“名教”获得了一种自然合理的形态,使“自然”在一定形式下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

10.简述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和总结。

【答案】(1)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

王充所有的学说都是建立在他的“气论”基础上。他认为,由于人出生时察受的元气有厚有薄且有多有少,因此人的性也有贤有愚、有善有恶。在这一基础上,王充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派学说进行了批判。

①孟轲与荀况

他将先秦以孟轲为代表的性善说、以苟况为代表的性恶说作为例证,认为这两种学说皆“未为得实”但是也皆“亦有所缘”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②告子他认为,告子所说的是“中人之性”“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他举了周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说,此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③董仲舒与刘向

工充还举了董仲舒与刘向关于人性的说法。王充批评董仲舒说:“夫人情性同生于阴阳。其生于阴阳,有握有泊。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情性生于阴阳,安能纯善? ”意思是,由于各人所受的阴阳之气有厚薄不同,所以其情性也应有善恶不同,不能以为性都是善,情皆恶。王充批评刘向说:“不论性之善恶,徒议外内、阴阳,理难以知。”也就是说,刘向虽对情与性作了区别,但并没有解决性的善恶问题。

(2)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总结

在对各派进行评述之后,王充总结说:“自孟子以下,至刘子政(刘向),鸿儒博生闻见多矣; 然而论性竟无定是。唯世硕、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余固以孟柯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 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 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由此可见,王充是运用世硕与公孙尼子的观点来批判其他各家人性说的。总而言之,他的观点即人性有善有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