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2社会学原理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马克思主义
【答案】新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他试图将马克思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同韦伯的理性化分析思想、米德的沟通理论、杜尔克姆的社会整合思想、帕森斯的系统功能论、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等人的早期批判理论的思想,以及本土方法论、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等理论中的互动观通过改造综合在一起。
2. 内音上冲突
【答案】内部冲突是指一个社会系统内群体之间的不和。内部冲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一面:
①内部矛盾、冲突或斗争有界定群体和增强群体认同的功能,能使群体成员认同于规范所定义的正确行为,使人们推崇社会所赞许的价值。
②内部冲突作用的具体方面:
a. 群体内部冲突可重新导致团结和平衡。
b. 内部冲突可以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
3. 等同论
【答案】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和退出历史舞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任务便尖锐地提了出来。这时苏联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这一时期里“等同论”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
4.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5. 应用社会学
【答案】应用社会学,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变迁研究。它的任务是利用社会学的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状况和历史的变迁,并最终理解人类社会的总发展。应用社会学以历史考察为其目标,并不满足于抽象的思辨。在滕尼斯看来,应用社会学不应仅限于笼统的历史阐述,还要对当前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进行根本性的分析,这是单凭历史研究所不能达到的。
二、简答题
6. 齐美尔关于社会互动形式作出了哪些理论概括?
【答案】齐美尔认为社会互动形式是社会学专有的研究对象。D.N. 莱文对齐美尔的社会形式理论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和分类:
(1)社会过程中的形式,是指那些直接发生的社会活动的形式。例如:分工、孤立、冲突、竞争、联合、抗衡、交谈等;
(2)社会类型中的形式,是指划分社会成员的角色模式和阶层地位的形式。例如:中间人、仲裁人、上等人、下等人、中等人、富人、妇女、穷人、贵族等;
(3)发展模式层面的形式,是指社会进化发展中展现出来的某些形式。例如:社会分化、社会变迁、社会组织的转变等。
7. 乔治·米德的“自我”概念:
【答案】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个对象来加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 )和“客我”(me )两个部分:
(1)“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2)“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
8. 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论述。
【答案】(1)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论述主要是在其对社会冲突的结果的讨论中提到的,他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即阶级结构。但是这种阶级结构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的,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既然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因此社会冲突的发生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2)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他概括了三种小同类型的变迁:①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 ②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 ③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第一种变迁是革命变迁; 第二种变迁是改革变迁; 第三种变迁是最低层次的变迁。第三种变迁可使统治阶级长久地维持其权威的合法性。
(3)达伦多夫从度量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变迁的程度,提出了度量社会变迁的两个尺度:根本性与突发性。
①根本性是考察社会变迁的程度,它涉及统治阶级的人员、政策或阶级间的全部根本关系的变化程度;
②突发性是考察社会变迁的速度,根本性的变迁可能是突发的,也可能是迟缓的; 非根本性的变迁也是这样。阶级斗争的强度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根本性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阶级斗争的烈
度则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突发性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
(4)达伦多夫冲突论的基本观念:社会充满冲突,冲突促进社会的变迁,冲突的调节则维护着现存的社会结构。他认为,自马克思以来,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的社会变迁己经降低了阶级冲突的强度与烈度。由于各种调节冲突的制度化方法的建立,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以及工业、政治和其他形式冲突的制度性分离,都使西方社会权威关系的基本结构得到维护。达伦多夫赞成冲突的调节,而反对掩盖冲突。
9. 为什么孔德把秩序与进步看作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孔德怎样看待秩序和进步之间的关系?
【答案】(1)孔德把秩序与进步看作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仟务的原因:
①他首先看到的是社会分化带来的积极方面。孔德把充分的劳动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看成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形成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形成了稳定的秩序。
②孔德也看到了社会分化的不利一面。他认为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损害。不仅如此,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还大大增强了社会的复杂程度,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组织,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它们会因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冲突,引起社会动荡甚至社会革命。
(2)孔德认为秩序与进步之间的关系如下:
①孔德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②孔德实质上为人类设计了一条渐进的社会发展道路。孔德希求的社会发展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进行,并且认为社会存在于稳定秩序中本身就是‘种发展状态。发展在秩序中进行,秩序在发展中展开; 秩序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秩序的实现。孔德指出,秩序是“进步的基本条件”,“所有的进步最终都趋向于巩固秩序。”
三、论述题
10.阐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对人际社会交往的影响
【答案】(1)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
①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仅表现在收入上,同时也反映在财富的占有上。
②社会分化的细化与聚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是两种表面上看来互相矛盾的趋势的交织。这两个趋势,一个是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另一个则是细化的碎片不断聚合。
一方面,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细化,越分越细的群体犹如碎片一样,但从另一个方一面来看,这些细化的碎片又正在开始往一起积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聚合的结果,就是以占有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