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3社会学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层研究
【答案】社会分层的研究,是沃纳和他的合作者对麻省小城镇纽伯里波特的详尽研究。沃纳的《扬基市系列》一书开创了对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索,是沃纳在实地调查初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
2.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一性不平等。
3. 定理
【答案】布劳理论的定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定理直接由理论前提演绎而来,它们大都涉及社会集团间的关系问题:第二层次定理是间接地通过第一层次定理演绎而来的,主要涉及社会流动问题。
4. 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
【答案】印象管理,是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即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戈夫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等。
5. 文化的传递性
【答案】文化的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周围辐射。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代际传承,即子代通过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谋生技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社
会的文化内化于己。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只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基本社会化,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向下传递。文化的传递不是简单复制或全盘接受。
6. 后现代性
【答案】后现代出现在现代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与现代纯粹是时间上的顺序关系; 后现代是指与现代判然有别的一个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新时代,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后现代就完全是现代的终结者。实际上,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关联,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激进反思。
7. 整合与冲突
【答案】(1)整合。
布劳通过阐述权力向权威的转化过程来说明权力结构在群体中所起的整合作用。
a. 在布劳的交换理论中,权力被定义为个人或群体不顾他人反抗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显然,权力以强制性为其显著特征。而权威则是指群体中的一种合法性的,即合乎群体规范的权力,它的实施无须借助强制。
b. 资源地位的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下述情形:资源地位较低的人发现用依从换来的好处大于拒绝交换所带来的损失,而资源地位较高的人也认为自己提供的资源与换取的依从至少是价值相当的,因此遵循互惠和公平规范,群体中形成了对权力结构的集体赞同,从而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领导者遵守群体规范,他就无须使用强制手段,其下属之间便会形成相互制约的社会控制。因此,对权力情景的共同定义和集体规范是形成合法权威的基础。
c. 布劳认为,在己经形成权力结构的正式组织中,个人的权力已经不再直接与其拥有的资源相联系,而是直接取决于他在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尽管如此,组织的权力结构的产生最终还要由交换过程来说明。
d. 合法权威的确立,改变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群体成员不用再为每次具体的交往讨价还价,从而减少了分歧和争执,提高了效率; 同时,每个成员已经被安置在固定地位上,只需按照自己地位的角色要求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无须通过自我显示来争取更为有利的交换地位,从而减少了竞争和摩擦。群体内部互动关系中内耗的减少以及强制性手段的废弃都使组织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平衡,促进了群体整合。
(2)冲突。
在说明权威结构产生的方式和过程时,布劳井没有忽略相反的冲突倾向,他阐述了社会结构为什么会成为冲突和变迁的根源。
在正式组织中,尽管可以发展出对权力的集体赞同,形成合法权威,但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的可能。常见的}h}况是:或者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 或者群体成员报酬期待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酬结构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成员感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自己在交往中付出的代价多
于获得的报酬,由此而产生了被剥夺意识。
其结果是瓦解了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集体赞同和统一规范,削弱了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使权威蜕变为强制性权力,从而导致巨下级之间的对立。如果下级成员接触机会较多,就有可能形成某种共同意识,使个人不满或对立发展为集体性敌对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命令的反应或者是消极抵制,或者是采取报复性行动。群体内部互动关系性质也由基本平衡转变为暗中的或公开的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一是在原有结构内部进行调整,替换那些没有提供报酬或提供了不公平报酬的领导者,如果这样做还不解决问题,就只能推翻现存的权力结构,代之以新的权力结构。当然,新的权力结构还会继续重复向合法性权威的转化过程。
总之,布劳把合法性权威的形成过程与群体内部对抗力量的出现当作推动群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此消彼长、相互影响,促使群体运动过程中出现整合与冲突交互替代的辩证特点。
8. 分化
【答案】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推动着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可以根据一般性报酬的不同而进行类型划分。布劳把资源的提供者可能得到的报酬概括为四类」般性报酬的形式,这四类报酬根据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由小到大排列为: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布劳对它们作了价值比较,并把它们作为结构分化的分类依据。当人们的回报形式是赞同或尊敬时,那么交换关系出现赞同网络的分化模式或声望等级的分化模式。当人们就只能以依从作为回报,资源提供者因此而获得权力,交换关系中随之出现权力等级的分化模式。尽管布劳区分了几种分化模式,但他特别感兴趣的还是权力分化问题。在他看来,权力结构是正式组织赖以形成的基础,而正式组织则是研究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因此对交换关系中权力分化过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结构的整合倾向和冲突倾向。
9. 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答案】马里奥·列维是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特别对中、日、美三国的现代化问题作了比较研究。为分析和鉴定社会发展,他制定了包括六个方面结构关系的模式变量。列维认为,运用这六个模式变量可以对一个社会里的小同类型的关系、小同社会里的类似关系、小同社会里的不同类型关系进行分析比较。
10.《劳动分工论》
【答案】《劳动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该书是作者的第一部代表作。在书中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分工有正常的分工和变态的分工。正常的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面的维护功能。变态的分工有:速度过快的分工(导致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工(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工(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分工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社会容量、物质密度(人口密度)和精神密度(互动强度)的加强。这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人们必须提高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