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影视学专业传播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2.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J 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 奥尔波特公式

【答案】奥尔波特公式是指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XAC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 证据的暖昧性)。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暖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4. 非语言传播

【答案】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 ②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等。

5. 知识考古学

【答案】知识考古学是指揭示各种知识、各种言说、各种话语在其形成过程中所体现、所隐

含的权力背景(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学科。按照福柯的理论分析,任何知识都是人的言说,而任何言说都体现着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福柯把这些言说统称为“话语”。依据他的考察,话语权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就是权力的意志。

6.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7. 阿多诺(T.W.Adorno )

【答案】阿多诺(T.W.Adorno )是德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1年,阿多诺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后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一起流亡美国。1941-1948年,阿多诺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社会分化研究规划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49年,他以社会学教授身份返回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并从1958年起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其主要著作有:《启蒙的辩证法》(1947, 与M. 霍克海默合著)、《权威主义人格》01950), 《否定的辩证法》C1966}, 《美学理论》01970)等。

8. 依附理论

【答案】依附理论是指一个(或一组)关于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人的心理倾向的理论。当此人在场时会感到安全,不在场时会感到焦虑。此理论最早由约翰·鲍比在1950年代提出。依附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依附理论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从一种学科角度上讲,依附论应划归为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流派。

二、简答题

9. 简述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方法。

【答案】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办法有两种,一是自我辩解,一是转变态度。这两者都同态度相关,自我辩解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态度,而转变态度则是要改变它。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协调时,人们总是先为某种认知辩解,如果实在无法辩解,那就只好改变某种认知,反正不能总是处于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心理紧张中。

(1)自我辩解

自我辩解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把不协调的认知尽量解释得似乎协调一致而不矛盾。这样做一方面可维护自己所持的某种态度而不必改变它,另一方面又可避免陷入认知不协调的煎熬之中。

(2)态度改变

当自我辩解不能消除认知不协调时,态度改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惟一选择。按照费斯廷格的假定,认知越不协调,消除它的内驱力就越强,因而态度改变的可能及幅度也就越大。

报偿与态度改变,是研究这么一个问题,即报偿越高与报偿越低哪一种能使态度改变的可能与幅度越大,态度的改变究竟是在高报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还是在低报偿的条件下更加常见。‘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报偿越高,态度改变越小; 报偿越低,态度改变越大。态度改变总在报偿偏低的条件下出现。

10.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

【答案】内容分析不应以单纯的内容描述为最终目的,必须要有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内容分析的目的主要有:

(1)为了获得“文化指标”Conltnralindex )而进行的内容分析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无疑是反映社会状态及其特点的重要指标。这种内容分析既可以用于分析社会变化,也可以用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横向比较。

(2)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

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的今天,人们关于社会事物的绝大多数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传播媒介,如果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现实”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引起人们的认识和判断的失误,并由此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内容分析来检验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程度,防止媒介歪曲现实的某些倾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美国学者格伯纳从事的“培养分析”中较多应用了此类研究。

(3)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

文本(text )与讯息(massage )大致相同,是指由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结构体,这种结构体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文本是由特定的人制作的,文本的语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因此,由文本内容分析,可以推断文本提供者的意图和目的。霍尔的“文化研究”就是这一类型。

(4)以内容分析考察传播效果

以考察传播效果为目的无疑是内容分析最主要的部分,这一课题大致可概括如下:

①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一一用于揭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②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一一揭示不同国家、地区、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 ③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一一推断时代精神潮流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关心和价值观;

④不同媒体间的比较一一考察不同媒体讯息内容的特点、结构及其作用方式;

⑤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一一通过内容来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

③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一一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和表达方法或技巧(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等)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等;

⑦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一一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