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内传播
【答案】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①感觉; ②知觉; ③表象; 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此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2. 反馈
【答案】在通信与电器领域,反馈是指信息的反向传播(也就是从输出方向向输入方向传播),或者叫信息的部分倒流。传播学上,反馈概念除了含有信息的反向传播这种通用意义之外,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这层特定意义在内。对传播而言,反馈对大众传播来讲必不可少。反馈是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3. 译码
【答案】译码是指利用译码表把文字译成一组组数码,或用译码表将代表某一项信息的一系列信号译成文字的过程,是编码的逆过程,同时去掉比特流在传播过程中混入的噪声。在传播学里,译码是指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4. 芝加哥学派
【答案】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代表人物有帕克、米德等。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如下:①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②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间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③该学派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强调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④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等。
5. 焦点组方法
【答案】焦点组方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以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组方法在2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成为受众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它更接近于一种“自然的”,与媒介使用和媒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和观点的产生过程。通过群体内部的动力作用,调查者能够引起、刺激和进一步精确化、细化对受众的理解和认知。
6. 移动媒体
【答案】移动媒体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移动媒体大致可分为掌上媒体和交通媒体两种。掌上媒体包括手机、psp , mp3, mp5等设备,交通媒体主要包括车载电视、地铁电视、电梯电视等。
7. 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案】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8. 抽样调查法
【答案】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 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二、简答题
9. 简述柯日布斯基的普通语义学原理。
【答案】柯日布斯基认为,“人是时间的连接体”,人不同于动植物的特点是有语言,并以此连接时间,从而把经验代代相传,创造出全部人类文化成果。在《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中,他提出三个所谓“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的普通语义学原理:
(1)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没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两个事物,而且由于变动不居,一个事物本身也不等同。
(2)非全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均有无数特点,非人所能说完全。
(3)自身反映原理。即表达离所表达的事物愈远,价值就愈小。
柯日布斯基声称,人们一旦掌握了这三条“科学”原理,就有了“健全精神”。
10.简述马莱兹克模式。
【答案】马莱兹克模式是由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
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11.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
【答案】(1)传播政治经济学大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如所谓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2)文化研究
此一类研究包罗广泛,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 (5)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 ·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等等,学术资源异常丰富。
(3)文化帝国主义
①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美国)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谓全球化的升温,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②席勒一“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符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
(4)总结
以上三种研究虽然思路有所不同,但其研究范式却是完全一致的。
①都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其思想背景,都对资本主义的传播体制及其运作进行冷静的反思和尖锐的剖析。
②无论其具体理论和具体学说如何参差百态,说到底都无不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怀疑精神,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或终极关怀。
③他们的立场更倾向于批判现实而不是服务权势,他们的研究更注重于凸现问题而不是贡献方略,他们的方法更着眼于深度思辨而不是表层量化一一诸如此类的取向,都与上述平衡现代文明的人本主义思潮一脉相通。
12.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答案】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是“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
(1)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